由河北沧州农民张长生捐赠的一架教练机启程运往上海同济大学,供学校教学以及师生开展国防教育使用。此前,张长生曾将自己收藏的数十架飞机分别捐赠给抗战纪念馆、民航博物馆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 家中摆满航空器件 张长生是盐山县孟店乡张仁庄村农民。他曾是军工厂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退役的军用飞机和教练机。对飞机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张长生拿起书本,学习航空知识。渐渐地,他不仅熟知飞机的构造以及仪表等各零部件,而且说起中外各种飞机的型号、性能等都头头是道。 工作中,张长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些从飞机上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被淘汰扔掉,或当废品卖掉,张长生觉得非常可惜。“国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把它们研制出来不容易呀。”于是,张长生开始有意收集这些“废品”,有的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来,有的用物品从别人手里换过来,有的直接从朋友那里要过来。30多年来,他先后花掉上百万元搜罗这些东西。 张长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各种航空器件,如今他的藏品已多达50余万件。这些藏品在时间上跨越了60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起落架、陀螺、飞行服、航空时钟、转速表、温度表、高度表……别人家屋里摆放的是家具,而张长生家屋子里放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航空器件,多得让人无处插脚。 老张家一共有12间房屋,除了其中3间住人外,其余的都放满了他的这些“宝贝”。屋子里放不下,就摆到院子里,一个个装有各种航空器件的木箱垒得老高。“飞机上有的我这儿都能找到。”张长生说。 张长生渐渐“出名”了,不少人慕名前来寻“宝”。有的被学校拿去进行实物教学,有的成了航空专家眼中的“宝贝”。每次张长生都是无偿捐赠,“它们本来就是国家的,这些从退役飞机上拆解下来的‘破烂’只有在有用的人手中才能成为‘宝贝’。”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