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 票里票外皆故事

2010-07-02 13:56 来源:桂林人论坛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一张书票道出“三味书屋”的真义

    读书人喜好有三:一是买书,二是读书,三是藏书。人对知识的崇拜和对书籍的热爱,往往会爱屋及乌地想到,对书这个“情人”要精心装饰一番,正如对“发妻”许下的忠诚誓愿、戴戒指一样,爱书的人都会在书上印上自己的印记。中国式的做法,是在新书的扉页签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盖上私章,标注藏书日期,表明自己的主人身份;同样是给书标注归属,欧美国家就有另外一种做法:藏书者会聘请艺术家或者自己设计、印制一张小纸票,贴置在每本藏书的封面里,或者首页的右上角或正中位置。这些小纸票被称为“藏书票”,它制作精巧、图文并茂,既是书籍持有者的标志,又可供欣赏、收藏。

    在国外,一张名家制作的藏书票,卖到几百甚至几千美元,现在在我国的藏书票,也不过一两百元一张。提起藏书票,上四五十岁的人都未必认识。最近,这些藏书票被一些邮票爱好者、艺术爱好者“重拾旧欢”,从北方城市的坊间流传到南方来。

    默默无闻“冷艺术”

    藏书票其实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源于15世纪的欧洲,有赖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德国印刷技术的发明而得以流行到欧美等地,欧洲一些有名的文学家,如莫泊桑、雨果、福楼拜等人,都是藏书票的爱好者,而藏书票的设计制作者也不乏杜勒、毕尔兹利、高更、毕加索等名家。

    什么是藏书票

    在亚洲,首先传到日本,传到中国的历史还不到100年。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把藏书票从日本引进到中国来,得到李桦、郁达夫、叶灵凤等艺术家、文学家的响应,并由版画家李桦、赖少其等制作了第一批藏书票,中国画家叶浅予、林风眠、张大千、傅抱石及周作人等文化名人皆精心制作过风格各异的藏书票。李桦等人于1934年在广州成立了“现代版画会”,推动木刻版画艺术的同时,推展藏书票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只剩下少数人还在制作自用藏书票,极少为大众所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版画爱好者才重提藏书票,上世纪80年代真正火热起来,1984年开始在北京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藏书票研究会———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直到现在,上海图书馆仍然沿用这种藏书票作为书的标签。

    欧洲最早的藏书票就是用木版刻制的,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都参与过藏书票的设计、创作,所以,藏书票可说是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近年来,藏书票在不少国家都渐渐得到认同,据统计,在前苏联1917年藏书票只有8000枚左右,但到1988年时已经发展到40000枚之多。据日本一本美术杂志的统计,现时世上最少有23个地区成立了藏书票协会或者类似的组织。虽然如此,但在广州,它依然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冷门艺术品。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