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胡同”,人们往往都会想起古都北京,殊不知,“胡同”是大多数北方城市对街巷里弄的称谓。天津“胡同”的出现,大概是明朝年间的事,他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脉络和平民百姓生活的场所,还是津沽历史文化演化的重要舞台,记载着近代历史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随着城市的发展,基础建设一步步推进,胡同在我们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里的范围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人们在用照片、影像等等不同的方式记录着这段饱含着市井风情的记忆。崔莹是从天津老城厢里走出来的一位普通人,如今他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老城厢,记录着这里的每一条胡同。 每个人珍藏记忆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有录音、文字、影像记录等等,但有人却因为深爱着胡同,于是走街串巷,把胡同里的老门牌收藏起来,就像收藏了一整部天津胡同的历史。这位有心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崔莹。 崔莹是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祖辈几代生活在老城厢的胡同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对老城厢的胡同有着一种别样的深情。听崔莹介绍说,在老城厢即将拆迁和正在拆迁的那段日子里,他几乎一天要往老城厢跑上好几趟,就是想要收集一些有关老城厢的纪念。走在老城厢那一条条熟悉或不熟悉的胡同里,崔莹说,他心情特别复杂,一方面他觉得改造老城厢是天津发展的大事,另一方面他也希望用一种方式留住人们对这里的记忆,留住老城厢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还是报纸上一篇关于收藏门牌的负面报道,提醒了崔莹,让他开始了就门牌的收集整理工作。崔莹告诉记者,“天津市河北区粮店后街有个李叔同故居,原来他门前都有一个文物管理所钉的门牌,就有的人,看来也是爱好者,他不经过人的允许,属于破坏性的收集了。我看了这个报道给我一定启发,收集胡同里巷最好的实物不就是门牌嘛,而且经过好几十年的门牌更有它的历史意义。但是我收集门牌是随着人们拆迁改造,我过去跟人家协商,经过允许我才进行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