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祖父给他取名时,没想到他跟灯有密切关系。十几年前他开始收藏古灯时,也没有想到名字与灯有什么关系。当他要给这些灯的“家”取名时,他想到了“留灯屋”这三个字。 刘登武,一个半路出家的民间收藏者,从看到石灯的那一眼,就注定今后的岁月将与之为伴。他相信,和灯的情结,或许是时代与历史的逼迫,但“姓和名”却是“度身定做”。他肯定,灯会改变他的后半辈子。 “吾藏灯之道,一以贯之” 刘登武是宁夏新闻出版局的一名退休领导。他收藏古灯的历史已有13年,藏品有1000余盏。而在这其中,石灯占了一大半。 与石灯的相遇源于一次偶然。1999年,一位知道他有“藏灯”爱好的朋友给刘登武送来了一盏石猴灯。刘登武说,从看到石猴灯的那一刻,他被它的原创美所深深吸引。而凭借他多年收“灯”的经验,他更意识到石灯,尤其是石猴灯在中国古灯历史上的价值。 也就是从这时起,刘登武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收集石灯上。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或者谁有石灯,他一定上门收集。自己买不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各种关系去求购。长此以往,他也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网络,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石灯的消息。 如今,刘登武已是收藏界有名的“国内收藏石灯第一人”,其藏品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一流,然而仍然有不少石灯流落在民间。对此,刘登武只能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来释怀。 十几年收藏石灯的艰辛只有刘登武自己知道,他说是“一以贯之”的精神鼓舞着他继续走下去。“只要你爱上了某种东西,那么就是付出再多也是无怨无悔。” “灯,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变迁” 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开始使用火的需要,是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书写文明史。自此,从粗糙的石灯到精美的青铜灯,再到釉色美丽、形式多样的陶瓷灯,一直到今天造型多样的电灯,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正如刘登武所写,“这一盏盏灯展示在观众面前,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