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学教授汉宝德的收藏故事

2010-06-22 07:53 来源:99康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台湾古物收藏界中流传一种说法,把古物爱好者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颇能生动说明实际的情况,第一阶段是人骗我,第二阶段是我骗我,最后是我骗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经常在台湾台北、高雄等地的古董店、古董市场或收藏家的家里,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在寻觅古物的身影。他显然是初入此道之人,鉴识水平一般,正处于“人骗我”的阶段中。但是他的兴趣颇广,所涉及的古物也很杂,有古陶瓷、古家具、石雕佛像、古玉器、文房用品等。他给人的印象是学识渊博,谈吐儒雅,虚心好问。尤其他与一般古物收藏者有所不同的是,对古物的外在美感与文化内涵非常看重。此人就是留美归来曾先后执教于多家大学的著名建筑学教授与建筑设计师汉宝德先生。
    汉先生有一次在某家古董店的角落里看见一个约一尺来高的大理石雕像,刻有三尊佛,后有背光。虽然他对石雕佛像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无辨别真伪的能力,却对此佛像生产了极大的好感。所以反复观察、仔细欣赏了很久,问了价格之后就离开了。两星期后再去此店,发现佛像已经被店主放在店内柜台中央位置。原来店主见有人对此佛像如此看重,所以也就开始看重了,价格自然也增加了许多。但这座佛像还是很久无人问津,后来就被他请回家中供养。但一时却无法断定其真伪,因为当时台湾的佛像收藏还没有市场,几乎无人收藏,伪制石刻佛像应该是无利可图之举。所以汉先生也不解自问:“他们做古佛像是要骗谁?”多年以后,汉先生鉴藏经验已有相当的水平了,他终于知道此佛像实是大陆巧手匠人的新作,不禁感慨说道:“今天想想,不过想骗我这种好古而又好美的半吊子而已。”
    另一次在一个老古董商人的店里,他看到一个石刻的维摩像,颇有神韵。就问此是何时之物,老板说是日本人占据台湾时期的作品。虽说不是很古之物,价格也只有几千元,就权当是民俗工艺品收藏。回家之后,发觉石质有问题,就用小刀刮底,发现竟是水泥所制之物。他感叹道:“水泥做成该像,要有石刻的韵味,也是很不简单的。如果是艺术家在画廊展出,说不定要几万元。”所以他也就没有再去与古董老板交涉。后来这尊水泥维摩像送给一位居住在美国的亲戚,供在家中的壁炉台上,颇有几分艺术品的架式。汉先生感觉没有买错。他说:“如果我在付钱时发现为水泥所制,必然会指责那位老先生欺骗,不但闹得很僵,而且也失掉买这尊维摩的机会了。”此后,他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各类佛像知识,鉴赏水平日趋精深。
    还有一次在一家专卖新仿品的古董店里,店主见他在寻找老东西,就对他说:“先生,看你是行家,我有件东西请你看看任何?”汉先生连忙推辞,表示自己只是初学者,但很愿意看看这件东西。店主故作神秘地说,有位朋友自海外的某一管道,陆续拿来一些很珍贵的古董,要价很低,他也看不懂,但都为收藏家购去。打开锦盒,见是一件明初清花。店主说,从造型、釉质、色感上看,应该没有问题才对,但这样的价格,他自己也搞不懂。以当初汉先生的鉴识水平,也没有能力看出破绽。就向店主借了一只放大镜,装模作样地鉴定起来,并且希望是一件真品。店主见汉先生要上钩,就顺势加上一句:“先生如有兴趣,不妨带回家去仔细研究一下。在一个星期内可以退货退钱。”在不知不觉之中,汉先生高高兴兴付钱将此青花捧回。回家之后研究了三天,突然梦醒,发觉上当。就将此物捧回店中,汉先生回忆道:“从眼神里就知道店东正在等待我呢!他似乎在告诉我,啊,你终于想通了。但他一声不响,就把我的钱原封不动的还我。这是我遇到的最文明的欺骗了。”
    汉先生后来将自己收藏古物的经历,写成《玩古.游戏》(又名《汉宝德的收藏故事》)一书,从一个建筑师、文化人的角度去讲述自己收藏古物的心路历程。书中记录自己在四十年左右的收藏历程中许多“人骗我”的故事,以上不过是其中的一二而已。对今天热衷于收藏的人来说真有不少启发与借鉴的意义。他能不断地在“人骗我”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与教训,不怨不悔,并且因此发现了自己的玩古潜能和文化理想。汉先生生长在一个深受传统儒家影响的家庭里,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学做一个君子。所以遇人处事,总先假定人人都是好人。他自己曾说:“以我的个性,没法发现真正的坏人,除非铁证如山,我总向好处解释。”后来他进入收藏领域,体会到了古物界的诡谲。知道了要学习收藏古物,应该先假定人人都是坏人。他也曾劝过别人,但自己却做不到。虽然在几十年收藏的过程中,他吃过一些亏,缴了些学费。然而即使今日,汉先生还是认为那些古董商们不是故意在骗他。认为他们本身有辨识上的困难,有时或许他们自己也是被骗而不自知。所以汉先生说道:“我不会指责他们,顶多不再照顾他们。他们也曾给了我不少的乐趣!”在今日的收藏界里,有如此心态的人真可谓是百不见一,令人倍生好感。
    汉先生作为一个古物收藏家在书里明确地告诉读者:“丢开投资的观点,当做心性的修养,生活的消闲,古物价格的高低其实与收藏的价值无关。我的建议是:我们收藏古物完全为了兴趣,为了满足好古之癖,不必想到价格,只想到目前我手头是否有能力应付这样的价格。”还有在“人骗我”之后你自己究竟有多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收藏家还是默默无闻的收藏爱好者,在他们的收藏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遇到过“人骗我”的经历的,而且有些经验教训甚至是极其惨痛的且是常人所无法能够承受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容再有纯粹的收藏了,哪怕它是有益于心智的收藏。而目前的收藏界、拍卖界,甚至出版界里有许多涉及利益的东西在背后操纵着个人或集体的趣尚,它们深深地隐藏在暗中却没有被揭露出来。书店里充斥着所谓“专家”和“权威”们的各类价格昂贵的收藏方面的图书,十九皆是求名射利之作。某些作者甚至还误导一些欲入此道的读者,收藏是一种可以作为投资理财品种的极为危险的观点。他们似乎在告戒读者,鉴定是只有少数“专家”和“权威”们才能掌握的特殊技能,而他们的著作是进入收藏之门的必备钥匙。我在此想用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温尼.海德.米奈在《艺术史的历史》中的一句话,送给那些欲入收藏之道的朋友们:“一个鉴定家的技巧是很难教授和把它理论化的。”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