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集邮、集日历卡、集车票,但我喜欢集戏票。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集戏票的。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奇缺,最大的消遣就是看场电影了。看一场电影,便宜的只要五分钱,最贵的也不过两角五分,到中山纪念堂看一场演出,也只要三到四角。那时我正读中学,没有经济来源,偶尔才去看一次电影。参加工作后,有了工资,只要有新片上映,不管是国内、国外的,我都会去一睹为快。广州市内的电影院、剧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把全部的戏票保存下来,收藏至今。 在我的藏品中,最能反映某个特殊年代色彩的要数中山纪念堂的戏票了。票面为3.8×8.8厘米,左边是毛主席语录,右边印有中山纪念堂、座号、票号等字样,还有两点注意事项。电影院名字的变化,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如美华改为曙光、平安改为前进、永汉改为新闻等。 每看完一部电影或一场演出,我会在票的背面写上电影片名或演出单位,主要演员的名字,票价。每当翻看这些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戏票时,当年的情景就像看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响彻云霄的《红色娘子军》连歌、《他俩和她俩》的爱情故事、《决裂》中《马尾巴的功能》的台词、《闪闪的红星》小冬子的眼神、《卖花姑娘》悲切的歌声、《刑场上的婚礼》的悲壮镜头、《天鹅湖》中四只小天鹅的优美舞姿、六运会开幕式那气势磅礴的团体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在我的脑海里总也抹不掉。 随着广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多电影院都在地图上消失了。如中华、美华、新华、新星、解放、红旗剧场、红星剧场、广重礼堂……看着手中的戏票,总能勾起少许怀旧思绪。 如今,人到中年,我很少去买票看电影了,但有关戏票的故事还在延续。前年8月,广州三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京剧著名唱段原唱音乐会”,当中有一个通告:如果您有当年在广州看“八大样板戏”的戏票,经验证合格,可获免票入场。我马上找出两张戏票,一张是1971年8月12日晚,广州警备区司令部宣传队在中山纪念堂演出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滨》;另一张是1975年1月8日晚,广州歌舞团在南方剧场演出的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然后和主办单位联系,我和妻子到中山纪念堂享受了一顿“免费的晚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