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年轻人,却醉心于收藏老物件,近10年的时间内收藏了来自无锡本土的老房子、老物件上的木刻“花板”、石雕、砖雕等三四百件,还开了个工作室专门用于存放、展览这些“藏品”;他们很青春朝气,但是与同龄人喜欢K歌、外出旅游等时髦的生活方式不同,更喜欢一起外出到僻静的地方写生;他们也有着年轻人的创意和想法,不过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收藏用于教学,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孩子以地道、传统地域文化的熏陶,也在这个过程中陶冶着自己的心情;看着周围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慢条斯理”,甚至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在自己布置得很传统的工作室内获得短暂的内心安宁…… 闹市区老物件“收藏工作室”,传统味十足 郑百奋、顾蓉英是无锡一对年轻的夫妻,都是地道的“土著”,与同龄夫妻一样,他们每天工作,有个孩子在上学,生活似乎并无二致。不过,他们还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收藏无锡传统老建筑、老家具等老物件,这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显得非常特别,以致连小区的保安都知道,那里生活着这样一对特别的年轻夫妻。他们说,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将这些富含地域文化元素的“花板”等物件用于教学,让更多孩子接受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事教育的人,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和自觉。” 郑百奋家地处河埒广场附近的小区,因周围兴建的商品住宅不少,所以环境还显得比较混杂乱,散发着处于即将崛起阶段的那种特有的勃勃生气和嘈杂。一问郑老师家,楼下的保安也都是很了解地告诉怎么走。而循着住宅的走廊走过去,一户人家门前挂着的老物件——木雕“花板”告诉记者,这应该就是要找的人家了。 “这是我们自己搞的‘书房’,开始装修的时候就设计好,要装成这样的传统味道。”走进这处兼具工作室、居住功能的所在,郑老师首先向记者介绍起了被他称为“书房”的地方。 记者看到,在家里大厅内的三分之一的地方,被主人单独辟为书房,中间用收藏得来的五扇传统木格门隔开。在这方小小的天地内,一张传统正厅用的几案被当作书桌放在靠墙边,另一面墙边则是书架。 而中间则摆放着一张画画用的案台,案台上台布的点滴墨色,则在告诉别人,此间的主人经常写书法和画画。而墙上挂的、案台上摆设的除了收藏来的各式物件和青花瓷器、笔墨砚台等,还有就是他们夫妻的书画作品,小小的地方可谓传统的味道“扑面而来”。 “有时候,初次过来的朋友,就会觉得很奇怪,也很羡慕。没来之前,他们会好奇地说,你们年龄很大了吧,不然怎么你能搞出这样的布置?”郑百奋说,不少人就觉得,你是年轻人,这样的布置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先生的爱好,怎么你也会喜欢。 记者了解到,夫妻两人中,一个是东绛实验学校的初三老师,一个是少年宫老师,他们的职业都是教美术,而书画艺术也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而这小小的地方,一起研究收藏的古件,一起写写书法、作作画,清理和研究收藏得来的各式“古董”,是这对年轻夫妻非常惬意的生活内容之一。 夫唱妇随,佳偶伉俪双双迷上收藏老古董 同龄人,同学,学书画时的师兄妹,毕业后的职业都是美术老师,这一连串的词汇,让人忍不住和“佳偶”、“伉俪”等联系在一起。而在这对年轻的夫妻看来,共同的爱好是他们彼此能够夫唱妇随的重要原因。在他们这样年轻的家庭里,书房陈设这样的古旧,摆件不少都是“古董”,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因为爱好相同,所以不会一个人在搞这些老物件收藏时,另一个人接受不了,甚至是互相产生矛盾,因为我们大家都喜欢。而且,一直以来,就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