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芬的洋古董传奇(2)

2010-05-20 14:50 来源:华网在线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但是,建筑物里面的“生活”展示却成为五大道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光有建筑而缺少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刘春芬收藏的这些“洋古董”,恰恰是弥补了这种硬件下的文化软件的不足。 

  刘春芬正式的收藏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了,第一件藏品是红木古家具。有一次,在一家古董家具店内,豪爽的店老板卖家具时捎带手送给了刘春芬一些老照片。回到家中,当她翻看那些老照片时,不仅为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所深深吸引:原来今天所谓的“时尚生活”,无非是在简单的“模仿、复制”当时的生活。 

  但是,光有照片显然是不够的,重现昔日五大道租借地生活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物品”:带逃生暗道的壁炉、手摇唱机、民国门铃、三眼吊灯、珐琅彩座钟、结婚陪嫁用的屏风、帽架、西腿椅.....。于是,这些“洋古董”便一件件地进入到了刘春芬的个人收藏之中。 

  古董也要求完美 

  在古董收藏领域中,残缺美历来被奉为一个极高的审美层次,但在刘春芬眼中,古董收藏也可以追求完美。比如座钟,100年前的那些西洋座钟,除了必需的实用计时功能外,工匠们还给予了座钟大量的艺术欣赏功能,往往一种样式的座钟仅生产一件,甚至比瓷器等艺术品更加纯粹。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古玩店开始打破只面向外籍人士销售的禁令,刘春芬立刻就相中了里面的两座法式座钟,尤其是其中的一座12柱珐琅钟堪称国宝。它曾经的主人是天津的一个军阀,同样近似的一座12柱珐琅钟存在故宫里,但品相略差。毫不犹豫地,在20年前,刘春芬花了3万元“巨款”买下了这座完美的12柱珐琅钟。 

  半年后,有人提出拿一辆当时天津的“豪车”、12万元的“桑塔那”交换她的12柱珐琅钟,刘春芬婉言谢绝。 

  20多年过去了,当年3万元的一件收藏品,今天至少价值可以达到50万元。如今,这件传奇的法式12柱珐琅彩座钟,就摆在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内,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 

  刘春芬说:“踏在木楼梯上所发出的吱吱声,也属于收藏的一部分。” 

  德国三眼吊灯在当年已经很罕见。 

  法国12柱珐琅彩座钟。 

  俄罗斯木门和美国松木楼梯。 

  浪漫的意大利长椅。 

  防风甚至防水的德制马灯。 

  严肃的英国人设计出来的可爱的书档。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