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家具的情趣

2008-05-22 00:00 来源:编辑部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收藏古家具就如古人弹琴,讲究知音。著名编剧海岩、邹静之,表演艺术家王刚,都先后到张辉的家具展上观摩交流。

    古色古香的红木书桌旁,张辉时常研读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如果有客人或者古家具收藏者来,他就会带着他们在展厅转一圈。如果没人,他就会坐在书桌前,看一看收藏大家们的著作。他的书桌上,堆着厚厚的书籍,全都与古董家具、瓷器、书画有关。张辉说:“收藏古董家具,除了需要学习古典家具学问,古玩中的各项知识都要涉猎。”
古家具收藏界的“黑马”

    业内人称张辉为家具收藏圈里的“后起之秀”。为何有这种说法?张辉笑着说:“可能是我不像有的前辈,玩古家具有十年二十年的历史,我真正开始收藏,也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吧。”

    他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是他在2006年的两次“大手笔”,一是他盘下了马未都先生在分钟寺古玩城的上百平米见方的大厅;二是他办了“张辉先生明清家具收藏大型特展”,这次展览展出了张辉先生近几年收藏的几百种家具,吸引了许多古玩经营者、爱好者前来观看。著名编剧海岩、邹静之,表演艺术家王刚也先后来此家具展观摩交流。

    与家具收藏结缘,并非偶然。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张辉,对中国历史文化素有研究,在做了几年图书出版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那里买来了几个古家具开始“玩”。这一玩就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古董家具由一开始的有兴趣渐渐转为热爱。古董家具的造形和装饰上的美感、深厚的文化意趣,让他把精力大都投在了古典家具收藏上。
戏剧化的收藏经历

    张辉说,现在收藏家具已经过了那种跑到民间老太太那里捡宝贝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有序的买卖规则。比如,在拍卖会上买,在古玩市场上淘,还有圈内人的转手等等。

    他指了指放在展厅入口旁边的鸡翅木夹头榫大画案,有几分得意:“这张画案就是在拍卖会上拍下来的。”张辉常常去拍卖现场看,转一圈,发现和自己投缘的,就会把它争取回来。

    “那天,在拍卖会上,我一眼就看中了它,当时它的底价是40万,两万一进,有几个买主竞价比较厉害。我一开始没喊价,直到最后一个人出价到60万,最后一次快要叫停时,我举了牌。”一锤定音,他以62万元的价格买回来这张画案(外加佣金一共68万)。这也是此次拍卖会上价格最高的一件家具。

    “当时自己在拍卖图册上写了80万,超过这个数就不举了,”他说,“后来给太太打电话说买了这个画案,她也觉得挺值。”

    明清家具中画案最为珍贵,这是行家们的共识。画案一般是有实力的文人用品,即要铺展画卷、挥毫泼墨,所以器型硕大。同时文房重器,又要求制作斯文肃穆,所以它在古董家具品类中具有“第一小提琴”地位。

    这件鸡鸡翅木的画案以典型的老鸡鸡翅木加传统披灰工艺制成,鸡鸡翅木用材精细,大漆披灰的案面断纹老结,更富高古沉穆之感。腿足施以明式夹头榫榫卯结构,饰以青铜器、玉器上常见的对称性回纹。

    这张画案还有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史料性,著名学者田家青先生在《清代家具》一书概论中将它称为“明清家具过渡期标准器”的代表作。这个画案也因具有了“明清家具过渡时期标准器的意义”,而变得价值大增。

    张辉说,古家具和字画不同,字画有所考据,而古家具少有书写留字的机会,所以虽然很多家具古意盎然,流畅美丽,可是无据可考,只能湮没在寂寂红尘中,所以有据可考的家具就显得尤为珍贵。

    讲求知音的收藏情结

    在张先生的展品中,有一个七巧桌因其造型独特引人注意,据记载,这类组合式家具始见于北宋黄伯思、宣谷的《燕几图》。明人戈汕也曾叫过“蝶几”,虽称之为“几”,拼合后却成一桌。它由七张不同大小、形状不一的高几组成,平面看有如“七巧板”,可随意排列组合成不同形状。此类家具的传世实物并不多见。

    一对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智力玩具的美国夫妇,多次来看展品中的这个“七巧桌”,把它定为“智力家具”。他们言之有据地说,现在国内这类造型的“七巧桌”,北京只有颐和园有一个,苏州留园似乎有一个收藏。
  

    我的藏品,第一个问价的人,我要的价格一定特别低,因为这表明他和我有同样的审美意趣,我俩的眼光相同。也就好像,我喜欢的东西,你也喜欢,那么我就很开心,我愿意低价转给你。”

    这位古家具收藏家谈起收购家具,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许多人都说我买的东西价格贵,那是因为我喜欢,如果喜欢了,错过而不买,想起来会后悔。有的东西,如果不当机立断,及时出手,就会造成擦肩而过永远不能再见的遗憾。所以,遇到喜欢的,我就不会放弃。”

公司标志
编辑:小米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