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一个人的博物馆和收藏观

2008-11-14 00:00 来源:编辑部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只要说到收藏,不论是哪方面的爱好者,都应该知道北京有个叫马未都的收藏大家。

    马先生收藏多年后,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与马先生一起寻寻觅觅找宝贝的人也不少,能坚持下来并有所建树的只有他一人。

    1996年,当一个外国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时候,他们提出想参观一下中国民间博物馆。中国官员被问住了,因为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民间博物馆。马未都开办博物馆的申请被一直搁置着。老外的这一问,让政府官员开窍了,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

    观复博物馆一共3000多平方米、六七个展厅,规模不能与国家博物馆相比,但在民间博物馆中,算是有一定规模的了。博物馆有两层,一层有陶瓷、工艺品、家具的展览,二层有门窗和油画展。

    古色古香的家具馆里,藏品的摆放极具特色。以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木材材质划分展区,整个布置就像一个完整的家。紫檀木椅子和条案摆设成的“客厅”,黄花木藤床、柜子等摆设成的“卧室”以及将各个部分相互分割开的古屏风,都显得有条有理。

    我们看见了马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的胡床和交椅。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座中,比较震撼人的一个观点,是关于胡床是马扎的说法。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在他的讲座中,才第一次知道那个我们司空见惯的马扎竟然是从北方民族传过来的。人们早已经把“床前明月光”这首唐诗背烂了,却第一次知道这个“床”居然是这么个小小马扎。

    这对中国众多听众来说太新鲜了,以至于马未都的粉丝们都自称为“马扎”而且还要加上个定语:永远的马扎。

    马扎旁边陈列的是花梨木架子床。花梨木最受历代文人的喜爱,它做出来的家具雕花并不繁琐,没有紫檀的厚重与霸气,却简单含蓄不张扬,非常具有文人追求的品性。这里陈列的床不多,非常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马先生曾在讲座中提到的拔步床。马先生特别提到《金瓶梅》中,李瓶儿就有一张南京造的拔步床,在西门庆的众妻妾中,应该算嫁妆最丰厚的。按照马先生的说法,拔步床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奔驰宝马车。

    在卧室的展厅里,还并列着一对巨大的顶箱柜,这要放在多大多高的房子里才能显得不压抑不拥挤啊,这两个敢并列放在一起,说明它们是真正的一对。马先生说,曾经有人请他到家里看东西,两个漂亮的顶箱柜分别放在不同的房间里,马先生左看右看,看不出毛病,后来断定,这两柜子肯定不一般高。朋友吃惊之极,把马先生看作天人。马先生说道理很简单,他观察放柜子的屋子里,什么家具都没有,只孤零零地放着柜子,没道理啊,肯定是柜子本身出问题了。

    博物馆全为马先生自己设计,从格局布置到细节装饰,都从人性化的角度着手。他特别强调亲近感,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近展品。尤其是木器,参观者都可以直接触摸到藏品。这在其他古典文化博物馆里是很难做到的。

    在紫檀陈列室里,见到了那对描金紫檀宝塔。据说是乾隆给母亲的生日寿礼。马先生在香港“苏富比进入香港30周年纪念拍卖会”上见到此物,当时它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马先生心中暗暗祈祷,千万别有人认识这东西的价值啊,结果还真就没人理会这件东西,于是马先生以350万元拍得。马先生觉得即使现在看来,这价格也算是捡了个漏儿。

    瓷器馆中,马先生的收藏也很了得,北宋五大名窑中极其稀有的汝窑瓷,马先生居然也有收藏。全世界博物馆中,汝窑瓷的数量数得出来。

    一个大玻璃柜里,摆放着清乾隆宫窑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它敞口、长颈、圈足、六瓣瓜棱形圆腹。腹部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绘的六组吉祥花卉,非常大气,寓意也好,在当年就应该是精品了,这是马先生在北京翰海2007春季拍卖会瓷杂专场以2408万元的价钱拍得的。

    二楼有个门窗专题展,这是一个值得仔细看、慢慢看的展,透过门窗,可以看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多么的不厌其精。

    记得一篇报道中说,2003年观复博物馆到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了法国人的盛赞,引起轰动。大概讲究生活品位的法国人也难想象出中国古人的生活情趣吧。

    一扇门窗最能体现风格与情调的地方就是格扇。格扇的上部为格心,这是用来采光与通风的主要部分,所以用木棂条组成格网,花样繁多。窗棂的装饰很有讲究,起的名字也很文化。比如这里的“冰炸纹”这个名字肯定是文人墨客给起的。只看窗户,都是不规则的窗框,不得要领。经文化人这么一说,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了。

    马先生属于学者型的收藏家,他爱看书,历史知识储备相当丰厚。他曾经说,谁的信息量大,谁在看东西的时候就能先胜一筹。开始收藏前要先在家做好功课。他早年在香港看见一个“大盈库”款的物件,卖主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而马先生知道这不起眼的物件可是出自唐代啊。结果马先生假装随意地以非常低的价格购之,完全体现了知识就是财富。

    搞收藏还要多看,收藏中的鉴定说起来有点神乎,其实就是看熟脸。好比一个人,你熟悉他了,在人群中一看就能看出来,甚至只看到的是背影。马先生当年没事就到故宫的瓷器馆去转悠,即使某个展品稍微移动了一下,他都能指出来,把服务人员都吓了一跳。

    马先生曾说,他看着这些东西,能感受古人生存的状态,“接收”古人遗留下来的信息。虽然收藏品大多来自马先生多年的心血,但是马未都发话,将来博物馆一定要留给社会。他说,自己只是暂时看着,过过手而已,将来他会把这个馆完整地留给社会。马未都特别强调了“完整有效”四字。

公司标志
编辑:小米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