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的30年收藏人生

2009-05-18 00:00 来源:编辑部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随着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80周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浏阳市枨冲镇张家店村的聚宝博物馆。 

    2000多平方米展厅内,秋收起义时用过的大刀火炮,湘鄂赣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债券和股票,湘鄂赣干部学校1923级学员证……一件件文物,仿佛把人带进了80年前那段硝烟弥漫、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张志国,博物馆的主人,一位耿直朴实的农家汉子,向我们讲述起他30年的收藏人生。

    从3角钱起步到两万件藏品,30年锲而不舍终成大器

    30年前,18岁的张志国从零开始走上收藏之路。而现在,他的藏品已经超过2万件。每一件,几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求索历程。

    张志国与收藏结缘,始于1978年。与他家相邻的邱家大屋曾是一户颇有文化的地主宅院,经历了那个大破“四旧”的年代之后,院里的东西被砸的砸、烧的烧,破败不堪。一天,他从大院旁经过,墙角一只造型独特、布满灰尘的瓷花瓶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觉得丢在一旁太可惜,于是跟住户商量,用3角钱买了下来。回家仔细端详,竟是乾隆年间的,轻轻擦去灰尘,瓷瓶色泽明亮、质地细腻、做工精美,历经200多年仍然光艳照人。张志国越看越为先人们精湛的技艺惊叹不已。

    接触革命文物,更是一次偶然。1980年,张志国在浏阳三口一户人家收购古瓷之后,主人拿出一叠发黄的票据让他鉴定一下。一张张翻开,是苏维埃政府向群众借粮借钱的欠条,老百姓向红军捐米捐布的账本,还有红军为了筹集军费制造商品所用的商标等等。张志国看得心头一震,心想:作为革命老区的后人,一定要留下这些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这种精神。

    从那以后,张志国便迷上了这些“破破烂烂”。他开始在家乡附近四处打探搜寻,然后经常饿着肚子用5角、8角的价钱买回一件件“破烂玩意”。随着改革开放后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他的足迹开始遍及浏阳,甚至周边的江西、湖北一带。

    为了收藏这个爱好,30年来张志国走遍了全国除西藏以外所有的省份,去过欧美20多个国家。他的博物馆几经拓展,现在已经有了新旧两幢,分为大革命馆、瓷器馆、民俗馆三大系列,20余个展厅,展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品2万余件。大革命馆里收藏着1921年至1935年间的革命文物,其中有秋收起义时用过的梭镖、红旗、镰刀、火铳、水壶,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第一张钱币、第一张股票和第一张公债券,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机关报《红旗日报》等;瓷器馆又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类,从周朝时的原始白陶鱼篓到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的器皿,总计3000余件,器型有瓶、罐、壶、碗、盘、杯、碟等,品种有釉上彩、粉彩、五彩、青花、釉中彩及各式单色彩。民俗馆内收藏有从康熙时期至今的农业税票证、各个时期的家具、名家题字的石碑和牌匾、唐代及北魏时期的佛像等。

    从初中生到“省级馆”水平,收藏路上学习永无止境

    文物收藏涉及到历史、艺术、考古、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只上过初中的张志国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攻克了收藏路上的一道道难关。用不少专家学者的话来说,他一手建起来的农民博物馆,已经“超过了一些省级馆的水平”。

    老张不爱打牌,也很少串门,他订了《收藏》、《艺术品投资》等10余种报纸杂志,购买了几万元的专业书籍,一有空便躲在博物馆的文物堆里,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实物仔细揣摩。而今他能凭文物的工艺判断出生产的地点和朝代,也学会了根据地方史志按图索骥地去搜寻文物。

    张志国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很多,他每到一处,不逛街购物,也不游山玩水,而是一头扎进博物馆,仔细研究每一件展品的来龙去脉,学习怎么陈列布馆。

    老张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参加展览会,香港的文物收藏展,他已连续参加了5届。通过这个平台,他增长了见识,也结交了一批行业里的大师。

    2003年深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看了他展出的文物,四处打听找到浏阳,对他的藏品一件件仔细研究。当看到一套大明宣德年间的青花描金茶托和茶杯时,这位专家激动地紧握住张志国的手,连连说道:“真没想到,在你这找到了。”原来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同样的一个茶托,因为没有配套的茶杯,一直以为这是用来托金的,当在这里发现了成套的藏品,才纠正了多年的误解。最后,这位专家在聚宝博物馆住了一个多月,与张志国探讨文物收藏知识。

    在大革命馆展厅内,张志国指着一张三寸见方的红色布片满脸自豪地说,这是1934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证,用麻布染红制成,至今仍未褪色。2004年一位专家看过以后,回去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告诉他,这张代表证连中国军事博物馆都没有搜集到。

    这些年来,地处浏阳远郊的聚宝博物馆,已经吸引了中央美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次参观,来看过的人无不对张志国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博物馆里的藏品惊叹不已。

    从农民企业家到博物馆主,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张志国曾经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长沙市优秀农民企业家,浏阳最早的花木园林公司总经理。

    收藏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后盾,而张志国办企业就是为了支撑收藏这个爱好。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经营花卉苗木,建立了浏阳最早的苗圃基地,后来注册成立了聚宝园林公司,年产值超过千万,1994年就被评为湖南省花卉先进企业。就在企业经营红红火火的时候,为了全心全意搞收藏,张志国渐渐放弃了生意。现在在他带动下做花木生意的人,很多资产都超过他了,但他却十分淡然。他说,办好这个博物馆,能让祖先们创造的精品保存下来,能把革命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比钱重要得多!

    大革命时期红军大都是活动在偏远山区,收藏革命文物不仅需要钱,有时还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999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张志国听说浏阳偏远乡镇小河与江西临界的丛山之中有户人家,祖父曾担任过工农红军的保管员。他意识到,在那儿可能会找到红军时期留下的文物。于是,他匆匆赶了过去。由于那户人家住得太偏僻,没有人知道具体位置。张志国便开始在莽莽大山中搜寻起来,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整整走了一天,眼看天快黑了,他突然发现对面山林里隐约亮着一点灯光,顺着光源找过去,果然就是那户人家。说明来意后,主人从墙缝里找出一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一套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的邮票和几封革命烈士写给家人的信件。已经又累又饿,走得双腿麻木的张志国一看,顿时浑身是劲,毫不犹豫地花3万元买了下来。“这种版本的邮票,目前还只有我收集了一套。特别是那几封信,看了后没有人不为烈士们的革命情怀深深感动!”老张现在讲起这段经历,仍然觉得这钱花得值,这苦也吃得值。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很多人都不愿意收藏革命文物,但张志国的大革命馆已经投入了50多万元,而且现在一听到哪里有革命文物,他都会急匆匆地赶着去买。每次看到这些泛黄的账簿、票据和生锈的梭镖、长枪,他心里都有一股莫名的激动。

    现在张志国博物馆里的文物早已价值不菲了,而他生活却依然节俭。出行一直是挤公共汽车,抽几元钱一包的白沙烟,穿平价衣服,吃粗茶淡饭。他说,只要有饭吃,就不会变卖博物馆里的这些东西,也不会收取门票。在他心里,这些文物所记录的历史,所代表的精神,比金钱重要得多!

公司标志
编辑:小米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