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杰——民间的藏书状元

2009-11-19 16:50 来源:孔雀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秦杰,我国著名藏书家,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北京弘古山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出版研究部主任。是北京多家大拍卖公司典籍鉴定专家,收藏类主流报刊特约撰稿人。最近又被评选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优秀会员。曾以40本红色珍品藏书感动评委,摘得北京市首届“藏书状元”的桂冠。他的藏品不但数量大,而且件件都是精品──李大钊的遗著,毛泽东的早期著作,八年抗战的地图,每件珍品都凝结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每一册书籍都蕴含著厚重的文化。在区区两间书房的空间里,他垒起了中国现当代革命史的书籍博物馆,圈里人称其为“红色收藏家”。

    初步收藏  收获颇丰

    秦杰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教育工作者,“文革”中受冲击是首当其冲。秦杰10岁时就开始了经历抄家、批斗和“蹲牛棚”的生活,1969年又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朱熔基夫妇都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13岁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可秦曾以40本红色珍品藏书感动评委,摘得北京市首届“藏书状元”的桂冠。圈里人称其为“红色收藏家”。 就这样,文化界贵人的指引和父亲的关注使他迈出了收藏的第一步,跨入收藏的大门,进而叩开收藏事业的神秘殿堂。秦杰无学可上,母亲便请当时为养猪队长的老八路张鲁泉教他学习写毛笔字。在张鲁泉那里练字,能经常接触到一些老字帖,无形的耳濡目染,秦杰被那些老字帖里的字深深地吸引了,他经常观阅张鲁泉藏在床底下的古今字帖,这为秦杰日后的收藏打下了知识基础。
1973年,张鲁泉被周恩来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秦杰一家不久也回到北京。一老一少又见面了。见秦杰酷爱字帖,张鲁泉告诉他,每年的10月15日是故宫博物院的院庆日,在这一个月里,故宫的明清字画馆展出古代的名人真迹,张鲁泉特许他到故宫观摩书法真品。于是秦杰就从看故宫的书画展览开始,对古代字画着了迷,开始 收藏古代的字帖。秦杰说:“是张伯伯给了我这影响一生的机遇”。

    这一年秦杰刚刚16岁,便正式入行开始收集和研究古代的字帖和书籍。当时琉璃厂有一间老字号叫“庆云堂”,秦杰经常去那里买老字帖。1974年,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短暂松动,北京出现了小规模的旧书交易市场,秦杰开始大量购买廉价的字帖。就在这时,秦杰开始已有了“系列化”的收藏意识,他把购买的字帖分门别类整理好。三年之后,当他19岁之时,他已浏览过了中国秦、汉、唐以来的500种名碑大帖。当他购买到第501本的时候,他的父亲不禁震动了,那是道光年间一位状元的珍藏,还附有另外7位书法家的题跋,确为珍品。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借走后甚至想据为己有,数月不还,秦杰的父亲硬是亲自登门索回。
此后秦杰不再局限于收藏字帖,唐诗、宋词、明代版画、清代诗作等,广而博收。旧书市场低廉的价格,加上收藏时无尽的快感和占有欲,催促他更加“疯狂”地购买古书典籍。就这样,文化界贵人的指引和父亲的关注使他迈出了收藏的第一步,跨入收藏的大门,进而叩开收藏事业的神秘殿堂。

    藏书状元  感动评委

    收藏之初,明清版书籍不过今日一份报纸的价格,但到秦杰大学毕业时,古籍价格高飙,一本书从几毛钱涨到了近百元。1990年,秦杰试图走出藏不起古籍的困境,转向在近现代出版物中寻找稀见的、艺术价值高的、国家馆藏不足的、原汁原味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革命文献,即后来被称为“红色收藏”的系列。他避热拾冷,于90年代,解放区出版物论斤出售,秦杰精挑细选,组成系列。
于是,秦杰建立了自己专项的研究方向即利用优势去进行专项的收藏,以中国近现代史、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以及毛泽东为主线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史资料作为版本学研究的方向,做出自己的特色收藏。经过七年的努力,秦杰在1997年的北京市举办的第一届藏书大赛中,夺得“藏书状元”的桂冠,时年为43岁。
当时,在藏龙卧虎、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城,对首次藏书大赛的角逐十分激烈。在划定的三个选区里藏书大家云集。海淀区候选人中有专家、学者,有藏书3万册的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有名人夫妇吴祖光、新凤霞,也有后来当选的谢其章先生。在“东富西贵”的西城选区,其他候选人都是藏书实力雄厚,藏书条件优越,藏书数量惊人。80岁高龄的原农业部副部长,拥有农业出版方面的图书3万册,为人写序的书就有700本;现役中将、60岁的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藏书高达2万册。而名不见经传的秦杰,只是以一位普通青年的身份参加候选的。此前,上海、南京、天津都已评选过“藏书状元”,南京的冠军是36000册、上海是20000册、天津是50000册。

    当六名评委在观看了西城区前二位候选人的书房后,觉得没有必要再细看秦杰的藏书了,于是只派了市妇联的一位评委到秦杰藏书处,结果令那位评委惊叹不已,一开始说看20分钟就行,结果一口气看了40分钟。那位评委回去后,立即建议召集评委会全体成员重新评估。原来,秦杰亮给那几位评委的是40本革命先烈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红色藏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失散多年的李大钊学术著作《史学要论》、闻一多《七子之歌》首刊原件、毛泽东晚年追寻多年未果的《政治周报》(创刊于国共合作时期的1926年,毛泽东本人主编,是毛泽东亲自编纂的为数不多的刊物之一)、周恩来早年亲自编辑的刊物等。于是,全体评委目睹了这些珍贵革命史料后,一致同意一定要让秦杰入选北京藏书状元。

    收藏毛著  填补空白

    有关毛泽东的藏品是红色收藏家们不可绕过的“重头戏”,作为公认的“毛泽东著作收藏四杰”之一的秦杰,自然也是倾力追求毛的著作和有关出版物。他的毛著藏品填补了我国近现代革命史的一大空白。
仅1942年以前,毛泽东共出版了40余部著作,秦杰如数收藏。毛泽东的这些早期著作珍本,大多数为国家馆藏所没有,其中有些已是存世孤本,可以轻松地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当说是价值连城。
 
    1926年1月,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编辑出版了《政治周报》1至4期,上海冯建忠有此创刊号,北京秦杰有其第4期,这一期上面有毛泽东的3篇文章,共计1万字,经查,国家图书馆亦无此珍本。另外,秦杰还藏有最早刊登《毛泽东自传》(第一章)及“毛泽东夫人何其(贺子珍)女士”一文的原版《文摘》杂志(1937年8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二期,复旦大学文摘社编)和《文摘战时旬刊》1937年第1—6期)。现在,藏书界都异口同声地说:“写毛泽东,找北京秦杰就行了”。有一次,《光明日报》系统急需一篇全面介绍毛泽东早期出版物的长篇文章,报纸排版在即,秦杰连夜赶写文章替《光明日报》社解了围,并配有原汁原味的插图。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是受到三本书的启发走上革命道路的,它们是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路明灯’,即《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但其实第二本书的原名应是《阶级争斗》,恽代英翻译,是毛泽东本人记错了书名,难怪中共党史研究机构在全中国范围内查询,也没有找到,因而无法完整地收集到作为毛泽东“指路明灯”的三本书。而这一难题却被红色收藏家秦杰破解了,秦杰经过长期关注和着力搜寻,终于找齐了这三本书,填补了国家馆藏所缺失的重要文献。
秦杰在收藏实践中感到,收藏有关毛泽东的文献,需要有丰厚的革命史知识,否则即使碰到珍贵的文献,也可能在无意间错过。此外,作为藏家,还要熟知各地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收藏状况。所以,秦杰能随口说出任何一本毛泽东著作的馆藏地址和收录情况。
著书立说  独具特色

    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报刊登载秦杰的文章,尤其是在收藏界的主流媒体“四报四刊”上,秦杰更是常常露脸,若加上笔名的估计更多,其发稿量比一个专职记者的发稿量都大,所写文章也更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秦杰写稿的最大特点是动笔勤,产量大。据他自己统计,现已发表藏书史话、书话等收藏类文章1700余篇。2005年发表文章274篇,其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文章86篇,造成相当影响力;报道山东济南张惠民收藏毛泽东抗日著作《论持久战》单行本初版的消息,由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至少有60家报刊采用。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他就刊出36篇文章、数万字,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日那天就同时有6篇文章见报。2006年,秦杰的发稿质量又创新高,其中,发表纪念长征胜利文章28篇,共计13万字,万字以上的作品就有9篇。

    秦杰写稿的第二个特点是,重头文章比重大,文章紧贴历史重大事件多,写作前的策划点子新,因而获奖作品也多。在著名藏书家唐弢等人出版的书话合集中,就收有秦杰的10篇文章;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秦杰发表了长篇收藏文章;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中,秦杰撰写了“中国电影中的60个第一”的系列文章;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秦杰又帮助《中国收藏》杂志等策划了相关的大型选题,并撰写多篇长文。

    秦杰写稿的第三个特点是,文思敏捷,观点鲜明,言之有物,文笔流畅,有书话散文风格,其短文也颇见功力。这些都是他长期练笔,潜心向散文大家唐弢、黄裳学习的结果。
研究收藏  澄清史实
秦杰说:搞收藏不能满足于收到了精品,也不能满足于写一些藏品介绍类的平庸文章,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研究。要通过对藏品的研究来印证历史、考证历史、纠正史实、丰富史学,从收藏学的角度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为此,秦杰特别关注书报刊藏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佐证,以及通过藏品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例如,教科书上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斯诺最早作了有关红军长征的报道,即“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进入陕甘宁边区,受到毛泽东等会见。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曾于1937年2月后陆续发表在英文报刊上,在西方世界产生影响。”

    而秦杰则依据自己从孔夫子旧书交易网上淘到的一本美国《生活》杂志(1937年1月25日出版,共计8个页),证明上述这段关于长征报道的话是错了。秦杰现经考证发现:该刊中介绍红军长征的图文报道,是斯诺提供的图片,史沫特莱的文字。第一,红军长征首次见诸国外报道不是1937年2月,而是1937年1月25日,第二,最早作文字报道的记者并非斯诺,而是史沫特莱。这本杂志中的7页为一完整文章,英文3万2千字,是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延安的长篇报道,文中还直接点名了毛泽东、朱总司令和周恩来,这是在别的文献中所没有过的历史记载。另外,这本杂志中还有24幅精美绝伦的图片,图像印刷的清晰程度简直可以还原成照片,包括在毛泽东戎装像右上角,有一个清晰的英文时间,1937年1月25日;而毛泽东这幅戎装像右下角,则有一行可以辨认的字:“曾悬赏25万大洋缉拿”。这些蛛丝马迹的丝索,是秦杰经过七、八个小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于是,这件珍品就成了去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70周年的最好礼物。因为,关于长征的文字记载,可以说片纸就顶一件珍贵文物。虽然这件东西只有8页纸,而且还是残品,但由于长征的艰苦卓绝和条件恶劣,造成了红军长征过程中没有出版物,长征的物质遗存严重缺乏,甚至1936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的第一本党史资料中仅仅只用了十三个字形容长征:“…..西征,战略转移,红军会合”。

    此外,秦杰通过研究中共出版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发现:周朱邓对“毛泽东思想”脉胳的形成各有贡献。再有,抗战八年是全民抗战,不是中共独立抗战。另外,有关台湾的1947年“二二八起义”,秦杰手中有4份当年的珍贵史料。秦杰图文并茂地把这四件藏品发表出来,从收藏的角度为祖国统一提供了历史依据,对台独论调予以回击,用铁的历史事实证明,台独论者提出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这篇带有历史研究性质的文章发表以后,在国内外产生的强烈反响,香港报纸、美国侨报等纷纷转载。

    展示珍品  教育世人

    早在1998年,秦杰的珍贵展品就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图书展中亮相,并获得金奖。2002年,秦杰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厅举办了“纪念毛主席诞辰”个人藏书精品展,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玉凤和一批老将军,以及毛主席的女儿等,看了这一展览倍感亲切,给予高度评价。在北京报国寺举办的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展览,也是由秦杰策划,并提供《解放日报》刊有张思德牺牲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等珍贵展品。

    2004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侵华战争爆发73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59周年,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办、中藏协书报刊藏委协办的民间藏书家抗日史料精品展在卢沟桥抗战纪念馆举行,国内抗日史料收藏“四大天王”之一的秦杰,在所藏两千余件抗日文献中选取近百件藏品参展。其中有一批从北京旧货市场一件件寻觅来的《中国的空军》月刊,现已找到前48期的33期,上面刊有大量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侵华的作战事迹,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历史的珍贵见证。还有许多藏品为首次披露。如日文版《天津——石家庄间新设予定铁道线经济调查报告书要旨》,此书为秘级本,出版于昭和11年7月,由哈尔滨铁路学院日人松山信辅著;还有桐城人尹寿松编纂的32开精装本《中日条约汇纂》(附各国公约),于1932年2月由东北外交研究委员会发行。这些珍贵藏品令各界参观者惊叹不已,尤其是来自中国和外国的数百位抗战史料研究专家在开研讨会期间,专门看了这一展览,令其大开眼界。一位年过七旬的泰斗级专家感叹地说:“这里展出的实物,我有70%是没有见过的。由此可见,民间收藏的力量之巨大。今后,民间抗战史料与官方研究相结合将会大有前途,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极为重要。”

    2005年,由秦杰策划,发起组织了“全国藏书家抗日文献巡回展”。第一站于4月28日在河北文学馆开幕。此时正值五一期间,来自石家庄本地的数万名中小学生、共产党员和来自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文学界、收藏界、文博界众多作家、专家、学者、媒体人、收藏大家和书报刊收藏爱好者,参观了这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历史文献、红色书报刊收藏暨河北文学史陈列联展,社会影响很大。“全国藏书家抗日文献巡回展”的第二站,于6月14日北京潘家园文化市场拉开帷幕。在这个为期数月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红色藏品展”中,不仅收藏爱好者络绎不绝,而且许多单位组织大批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对党员先进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此次展览活动得到北京市委、朝阳区委和当地街道、潘家园社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12月16日,“全国藏书家抗日文献巡回展”的最后一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全国红色收藏精品展”中进行。众多参观者和新闻媒体对秦杰等提供的红色书报刊精品颇感兴趣,秦杰在展览现场接受了多家电视台和报刊媒体的采访。秦杰以策划与实施“全国藏书家抗日文献巡回展”的突出成绩,荣获《中国收藏》2005年度最佳展览奖。
个性秦杰  藏书之道

    纵观秦杰的收藏历程,他之所以能摘取首届北京藏书状元的桂冠,进而又赢得了红色收藏大家的盛誉,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从古代到近现代珍品书报刊的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之使然,而是他把红色收藏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来看待,当作一种事业来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以异于常人的聚书本领:慧眼识珠,藏书得法,剑走偏锋,讲究专题来收藏。

    最早,秦杰与全国70多位藏书爱好者有经常的书信往来,书友每次寄来的售书单,他都要精挑细选,必买一本——这是从前辈藏书家处得到的经验,每次必买一本,是为留住固定的信息渠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有“大鱼”钓的。2003年开始,秦杰开始在网上搜寻藏品,三年来,仅汇款单就多得可以斤两论。且寻觅之中,时有惊喜。现在秦杰的主要购书渠道则是孔夫子旧书网了。无论是出让还是求购,秦杰通过网上一次列出几十种专题,已是“批量生产”的大手笔了。

    经常光顾的潘家园、报国寺收藏品市场,秦杰逛店逛摊猎书讲究的是“书缘”二字,与别人大步流星不同的是,秦杰似闲庭信步,且念念有词:“不急,不急。是你的早晚归你,不是你的急也没用。”碰到识货的摊主把着好书喊天价,他总说“沉沉,沉沉,晒蔫了算,到中午他自己就降价了。”然后就找书友闲话书人书事。在十几年的中国旧书拍卖场上,秦杰则主要通过“低成本扩张”来捡漏,这当然靠的是独具慧眼和慧眼识珠了。

    在藏书实践中,秦杰逐渐体会到了收藏珍品复本的重要。复本是跟书本进行藏品“串换”的重要本钱。已坚持了十几年的复本意识,不断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甜头。秦杰曾经拿30种1948年、49年的红色书刊复本,去和别人交换到一个自己收藏领域里的全新专集,即1959年以前的30种国庆专题报刊,而如今不到一年,秦杰所收藏的1974年以前的国庆专题藏品已突破了300种。

    藏界历来“重远轻近”,有经济实力的收藏家眼睛紧盯宋元明清,秦杰则打了一个以“超前意识”收藏近现代史料的“时间差”,走对了战略转移的重要一步。如今,早已跨入“以书养书”之良性循环轨道的秦杰,不再为书资发愁,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的一批古书,至今已增值数百倍了,他现在拿出两件东西就顶别人一堆东西。他的万件珍品毋庸疑,件件价值不菲,身价倍增。如今走到了收藏大道上的秦杰,路子越走越宽,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且,歪打正着的盈利点也自动找上门来。2004年,秦杰应邀与人在报国寺合作建起了电影资料展厅,想不到他所提供的百种民国电影期刊和600本1966年以前出版的《大众电影》、《上海电影》, 有人硬要买,结果以10万元成交。这是2005年初的事。恰好此时,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刚到,秦杰利用这批资料所写的一批电影期刊文章已经脱稿,重要的电影期刊封面或影星剧照,也已扫描做成了光盘,这批老电影资料在秦杰这里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此时出手这些“宝贝”,秦杰不是很心疼了。而在此后数月,待中国电影百年纪念的热劲一过,那些电影老期刊的身价也就随之而大落,秦杰着实捡了一个大漏儿。

    经典语录  寓意深刻

    秦杰对于“收藏”的领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那些联珠妙语能引发人深醒,能令收藏者受到启发和有所顿悟。这里,列出秦杰的一些经典语录供赏之。

    秦杰说:藏书是古代收藏领域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虽然现在流行收藏瓷器、古旧家具,但在古代并没有搞这方面收藏的人而被称之为专家的。可是藏书家却大有人在,其原因是:古代工艺品的人文价值含量或是说它的文化含量相对要低,可是书籍的文化含量却很高。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谓“典籍载祖训,金石传万代”,古人的理念就是要把文字刻在石头上、铸造在青铜器上,或者印刷在纸上,以期可以一代代流传下去。就是这样的文化理念,使得藏书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秦杰说:读书人和藏书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读书人没有一定限制;但是藏书人要收藏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好的版本,最精致的书籍,或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版本。古人云:“藏书藏善本”,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善本收藏对收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好的、老的、又有价值的古书,都是历代藏书家的功劳。

    秦杰说:我觉得藏书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四句话:藏书与学术接轨;藏书与修身立业结合;藏书与投资双赢;藏书与国际文化交流。

    秦杰说:真正的收藏和数量没有关系,与经济价值也没有关系,唯一的价值是:精品,收藏者的特色也只有通过精品才能表现出来。

    秦杰说:如果香港有一位文化名人去世,而他的后人要卖书,我要在24小时之内赶到香港。圈里人知道,我有随时动用资金的能力,IT业精英、演艺界名流、民营企业家、党政官员中想要投资古旧书刊的朋友们都愿意通过我来寻觅珍籍。十年以内,我在中国藏书界最起码在前十名以内,北京市前五名以内。

    秦杰说:收藏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论有钱没钱,只要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经济状况的收藏方向,你也能成为淘宝之王。

    秦杰说:很多收藏者失去的机会太多,因此收藏需要眼力、智力和魄力。如果一个人在艺术与收藏殿堂的门前徘徊过久的话,他或许永远也跨不进那道门槛。

    秦杰说:文化产业前景巨大。收藏只谈前景不行,要有象样的东西给人看。某个专项收藏不到一百种不说话。

    秦杰说:除搞专业书报刊收藏外,涉略要广,这样生存的发展的空间才大。

    秦杰说:藏品第一是硬道理。收藏大家要想永远保持藏品领先,就要象李润波那样,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入藏不缀。

    秦杰说:工薪收藏者经济条件有限,但对有限的钱怎么花却大不一样。当年“大寨精神”的重要一点是“先治坡,后治窝”,现在搞收藏还要有这种精神。我看到有的藏友先买房子先装修先打书柜,最后才往里面装东西,我不以为然。要是我,就是要用这些钱先买珍品,再考虑办其他事。因为藏品尤其是珍品的货源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抢占先机、捷足先登,就不能囤积居奇,就永远比别人慢一拍,更何况那些珍品的增值速度远比房子大得多,其收藏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了。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