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古时的“将”,可以延伸为现代的管理人员。“将”这一项列出来的是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智”指的是智商,智慧。管理人员的智商应当和他的职位相匹配,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高了,就会感到憋屈,做事难免会带上点情绪,就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变数;低了,做事就会力不从心。 往更广泛的范围延伸,“智”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延伸为:每一个员工的岗位都应该和他的智商相匹配。 这也对管理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具备“分析下属办事能力”的能力。 “信”指的就是信用了。就是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要不然的话,就会变成“狼来了”的下场,这个应该不需要多说的。 “仁”指的是仁爱。但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区分好施与“仁爱”的对象。哪些人才是应当的施与“仁爱”的对象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界定范围。范围界定的好,有助于刺激下属们工作积极性;范围界定错误,会引起下属们感觉不公的不平衡心理,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起着负面的影响。 “勇”指的是管理者的气魄,魄力。指的是决策的魄力,担当的魄力,自省和自我修正的魄力,开拓进取的魄力 “严”指的是执法要严明,慎重判断怎样该赏,怎样该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打折扣,不额外增加,不论亲疏,不计恩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曲制”指的是古代军队的编制体系;“官道”指的是管理官员的方法以及作官的道理方法;“主用”比较难理解,“主”可以理解为:作主,作决定,拿主意;“用”可以理解为用人,选拔人才。 “法”这一项可以理解成,军队的编制,官员的任命管理,决定用人、选拔人才等,都应该有法度可依,而且是必须要依据法度的约束来进行。要做到一切都有理有据,无可辩驳。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上述的五大项目,为将为帅者是一定要熟悉的,熟悉那五大项目,理解透彻并且运用得当,就能带领辖下军队,战无不胜;若是将帅者不熟悉那五大项目,对那五项一知半解,运用失当,那他辖下的军队就会屡战屡败,难有胜迹。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也是要熟知那五大项目,运用巧妙,那手下将士自然会上下齐心,为你攻城略地,不在话下。 “故较之以计,而索其情。” 这五大项目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所以,依据这五大项目去观察一支军队,就能判断出它的战斗力如何。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两军对峙,依照“道、天、地、将、法”的指引去观察、比较:主帅有没有统一军心的能力?各级将领有没有具备和他的职位所匹配的能力?是否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气候影响、鼓舞士气?有没有制定出开明的法度,执行法度时有没有做到公正严明?单兵作战能力的强弱如何?作战时相互配合的熟练程度如何?该赏该罚的是否做到公正到位?比较两军的这些情况,就能够预知胜负啦。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策略,委派作战任务。 属下将领要严格执行我所制定的作战策略,按照我的策略去打仗,就能打胜仗,这些将领要留住;对于那些不服领导,喜欢自作主张的将领,破坏我的作战策略,用这样的将领去打仗,就会打败仗,这样的将领就要剔除掉。 比方说,委派A将带领他的A队在一个山头上埋伏;同时委派B将带领他的B队前去诱敌。只要B将成功地把敌军引诱到A将的埋伏范围,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全歼敌军。倘若A将是个耐不住性子之人,不等敌军进入埋伏范围就匆匆杀出,敌军就会及时收兵,就无法取得全歼敌军的战果;又倘若B将是个桀骜之人,不愿诈败,带着手下军士与敌军死磕,不但不能完成诱敌的任务,还使得手下士兵伤亡惨重,到最后在付出大量的伤亡情况下仍然被敌军安然撤退。这些都是“将不听吾计”所造成的后果,所以“不听吾计”的“将”是一定要剔除的,即使那个“将”的战斗力极其惊人,也不能用他来配合作战,只能独立运用。 但是这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制定作战策略的主帅一定要具备作为主帅的智慧和能力。而且“将听吾计”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意外是无处不在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所以主帅要懂得任命具备临时决断能力的将领,又要有赋予将领临时决断权力的魄力,同时又要信任手下将领的能力。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计”是计谋,策略的意思;“利”是利用;“以”是掌握、拥有的意思;“听”是指一切讯息、情报。“乃”是刻意,故意的意思;“为”是人为制造的意思;“之”指的是特定的,想要的,需要的;“势”是形势、状况的意思。“以”是指用来,用以的意思;“佐”是辅佐、帮助、作为助力的意思;“其”指的是两军对峙的正面战斗场面、范围;“外”指的是“其”所包含的范围之外的一切其他场所,场合。 整句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计谋、策略,是利用、分析所掌握的一切讯息情报,去故意制造一种利我不利敌的形势、状况,在正面作战之外辅佐战事。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所谓的“势”,指的是根据我军的需要而人为制造的一种气氛、氛围、形势、状况等等利于我军战事的一切因素。 “兵者,轨道也。” 军事用兵,是诡异变化的方法。诡异,是为了让敌军看不透我军的意图、想法,找不到我军变化的规律。所以,用兵的变化一定要诡异。才能做到后文所讲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通常情况下,要用相反方向的表现和行为来掩饰我军的真实意图和状况。但是,这一条的运用也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敌军的决策者的思维模式和心理习惯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才能运用得好。不然的话,自己的心理被敌军把握住,那么自己的每一步行军都是自投罗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对每一个敌人,都要仔细地分析对方的状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策略。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战果。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仔细分析敌军决策者的思维特性,在他意想不到的时候去攻击他没有防备或者防守薄弱的地方。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是用兵作战取胜的诀窍,必须要具备相应能力的将领,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从而制定作战计划,是不可能在不知道具体情况之下而预先传授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无论是古时的战前,还是现在的大事决策前,最高管理者都是会组织人员开会研讨,以求得一个完善的结果。开会时,要对所掌握的讯息、情报进行分析,找出各种各样对后事发展有所影响的因素,制定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使得事情的发展取得了一个理想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开会进行情报分析时考虑的因素足够多;倘若是即使有开会研讨、分析,而最后事情发展的结果却依然不如意,甚至很糟糕,那么就是在进行情报分析时考虑的因素不够,忽略了许多关键的信息,从而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才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结果。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考虑的因素足够多,事情的发展就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考虑的因素不足,就会难有理想的结果;更不用说完全不作分析,盲目实施了。 “吾以此观之,胜负现矣。” 以这个为依据去分析对峙的两军,就能预先知道胜负了。 优秀的战将需要高品质的装备的匹配,就像三国时期的吕布、赵云、关羽、张飞、典韦、许褚等等,都是万人敌的猛将。试想一下,若是这些万人敌的战将赤手空拳去面对万人敌军,他还是万人敌吗?或者手上拿着木头削成的兵器,身上穿的是麻布外袍,去面对万人敌军,他还是万人敌吗?答案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 可见,一家企业,仅仅是销售团队优秀是不够的,还要有优良的产品,和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清明的管理制度。 要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只有一个:利益是人类思想和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