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周易》的生命力就是要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校正“短板”的失位。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管理“八卦”进行组织上的布局时,各个板块的配备是同时有所期许的。而它们在实际运作中有所失位,一方面可能是自己忧患意识缺失,忘乎所以,放松了监管;另一方面可能是相关板块缺失忧患意识。管理者拿起《周易》说事,本身就是对忧患意识的唤醒或者提醒。据考《周易》成书于商王朝腐朽衰败、周王朝图新变革之际,可以看作是专为唤起忧患意识应运而生。因而其内容多含危惧警戒之义,“是故其辞危”。“《易》之忧患”无处不在,实际的运用就是要使当事者“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乎忧患与故”,不敢有所懈怠。
当然,《周易》的忧患多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我们今天的忧患除了对未竟事业的矢志不忘,还包括是对社会公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确信,从而在经营活动中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首先,在经营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绝不危害消费者,污染环境,保持“天人合一”。其次,在企业发展中坚持走创新之路。企业各个板块的失位是以失“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在变化的新情况下履行职责好比射箭一样没有“中标”。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墨守成规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创新,否则就会出现“凶相”。再次,作为企业具体的板块,如果在运作中客观成为“短板”,那只能反求诸己。这种反求诸己不仅要检讨自己努力的程度,更要克服刻意钻政策、制度空子以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因为“其匪正,有眚”,所以“无妄行”。这并非靠纸上谈兵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制度一方面要像《周易》那样“周”,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像《周易》那样无论怎样变易都“灵验”,奖惩分明,以一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