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思维差异误区
管理者常常抱怨自己提出的战略在执行中变了味,引进的管理工具水土不服,在企业文化中形成了管理短板。比如郎咸平先生就曾经把索尼失败说成是企业文化的失败,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的差异造成的误区。但是当我们从《周易》占筮系统洞悉以方位为本的思维内涵时,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管理鸿沟。
任何一种管理工具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表诉出来的内容,可以被堆砌地井井有条;另一个是隐含在内容后面的参照系,是被表诉出来的内容的逻辑基础,在《周易》中表现为以方位为本。
我们都知道八卦有明确的空间方位,它们源于古人对空间方位的认识,只不过用“河图”、“洛书”的形式神秘化了起来。用《周易》算卦是荒谬的,但是古人对筮符系统的编排却是认真的,始终按照“河图”、“洛书”所示的空间方位演绎。当古人卦爻符号的变化和筮数运演试图囊括、穷尽人间事物时,实际上就是在把八卦的空间方位当作思维坐标。滥觞于此的中国文化无论怎样演变,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说《周易》中的思维坐标是跨越时空的,那么它和西方的科学思维也可以产生共鸣,其中蕴涵的数理逻辑与计算机二进位制的机理同样不容否认。这就告诉我们,不同的民族之间无论文化差异有多大,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符号,思维坐标的互认完全可以心有灵犀,正如不同形式的经纬度可以通过换算实现无缝衔接一样。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在管理中还会感到不同群体间有文化的差异呢?除了沟通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得鱼忘筌”。对于一个管理工具就像用《周易》去算命一样,没有考虑这个“算命”系统是怎样编排的。大家的“命”自然有不同,却忽视了背景的认知和认同。结果只能在“鱼”的层次上不断更新,失去了对“筌”的认知能力。二是生搬硬套。虽然知道“鱼”是“筌”捕捞的,得了“筌”之后只知道用来捕“鱼”,忘记了“筌”其实像筐一样什么都可以装。八卦背后的思维坐标其实就是一个筐,完全可以灵活配比,把任何层次的事物都可以当作这样的一个系统来看。三是志趣不同。虽然明白了管理工具背后参照系的意义,但是因为利益取向不同,难免有“睽违”之处,南辕北辙毫不奇怪。
坚持以方位为本,在推行或者引进一种管理工具时,不仅要使大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更要保持利益取向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摆开和认同本企业、本团队的八卦阵。这当然需要管理者在科学管理思维中坚持以方位为本,如果管理者能够能动地迈好这一步,所谓文化差异在操作层面上也将不复存在。
不断激活忧患意识
管理中出现的“短板”影响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在《周易》看来是一种“凶象”。管理者致力于补齐“短板”无疑始于对这种“凶象”的忧患,这和古人试图用《周易》占吉凶的初衷是一致的。管理者如果能够利用《周易》中蕴涵的哲理不断激活忧患意识,当然有助于“补齐”短板。
用《周易》的观点来看,“短板”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定制的短板,另一种是运作中出现的缺陷。定制的短板只具有分工的不同,即使不同的木板有天壤之别,也各有千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组织中有一物自有一物的用处,这和“木桶理论”说的不是一回事,对于短板既不必歧视,也不能自暴自弃。而运作中出现的缺陷则与“木桶理论”中所说的“短板”是一致的,不过它不是以尺寸来计算的,指的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的差距,即没有达到“中位”的应有效果,表现为失位或者失中。在失位的情况下,即使是最长的那一块也可能成为“短板”,同样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