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例说明,人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感觉里,人类的认知才是人类的唯一真实。人类总是善于制造想象,因为从本质上讲,人类天生有一种回避真实的心理倾向,对真实的天然回避心理产生了想象。
其实,员工对薪酬的感受,不是具体的工资的数目,而是自己的付出和得到以及他人的付出和得到之间的双向动态比较。因此,最有效的薪酬管理,不是多劳多得,而是在员工的期待和获得之间创造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薪酬管理方面,“错位思维”的一个技巧就在于通过铺垫来控制员工心理期待,然后“错开”对方心理期待,以超越对方心理期待的薪酬现实给员工制造意外的惊喜。只有最佳雇主才能打造最佳品牌,员工满意是顾客满意的前提,而满意的前提就是超越期待的“意外惊喜”。
“胜任”是最好激励
一只蚂蚁爬树,第一天早上从树根出发,晚上到达树梢,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当然,它不是匀速前进,而是时快时慢。第二天,还是这只蚂蚁,从树上下来。早上从树梢出发,晚上达到树根,也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当然,它还不是匀速前进,而是时快时慢。
请问,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这只蚂蚁在两天的同一时间到达树上的同一地点。按照正常的思路,这道智力题无法解决,让我们换一种新的问题情境:还是这棵树,但是有两只蚂蚁,一只蚂蚁从下往上爬,另一蚂蚁从下往上爬,那么,这两只蚂蚁一定会在某一点相遇。这“相遇”的时刻和地点就证明了一定有这种情况:这只蚂蚁在两天里同一时间到达同一地点。但是,何时、何地不能算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把“一只蚂蚁在两天里爬树”这个问题情境转化为“两只蚂蚁在一天里爬树”。其实,这两种问题情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后者就能轻易地解决难题。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并非没有创造力和敬业精神,而是我们的管理者往往不善于转换问题情境使之适合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需要对员工进行激励。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让员工感到胜任——只有从事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员工才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是继续努力的前提。
铁桶老汉的狡黠
有一位老汉,住在一个广场边,广场上有一些废铁桶。一群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经过广场时,都要对那些铁桶进行拳打脚踢,以此取乐。老汉有心脏病,那些噪音让他很受不了。但是老汉没有直接制止。有一天他拦住那群学生,对他们说,我很喜欢听你们踢铁桶的声音,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我就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小学生们很高兴,踢打铁桶更加卖力。
一周后,老汉又拦住那群学生,说我现在经济情况很糟,不能再付给你们踢桶的钱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每天都免费为我踢一阵子。学生们愤怒地拒绝了——不给钱了,谁替你免费干活。即使以后放学路过此地,下意识地准备踢桶时,但是突然想到踢桶已经没有任何报酬,于是悻悻地放弃了踢桶的打算。有的孩子甚至把这些废桶都搬走了,以免老汉享受到其他人无偿为他踢桶的乐趣。老汉复得安宁。
如果把孩子们每天踢桶这个状态当作A,然后老汉每天付出的钱算作1,后来老汉又把这1元钱减去了,这就是A+1-1,但是结果呢?并不等于原来的A,而是等于0——原来的那个A也不复存在了。也就是A+1-1=0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