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管理”:企业居安思危之本

2008-10-08 07:39 来源:栖息谷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一个商人不想到破产,好比一个将军永远不预备吃败仗,只算得上半个商人”。巴尔扎克这句耐人寻味的名言,对企业管理不乏启发意义

    事实上,巴尔扎克关于“破产”名言运用到现代管理领域,就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企业管理理念———“末日管理”,其核心内容是“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是最不好的开始”,或“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是企业走下坡路的开始,危机来临的开始”。

    在“末日管理”方面,可以说,成功的企业大多是相似的

    成败两重天

    山东秦池和广东爱多这些“央视标王”、从万丈雄心到万丈深渊的太阳神、被一根稻草压倒的保健帝国三株、“激情燃尽”的亚细亚……无一例外倒在危机面前。相反,那些不断从末日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的企业,却总能激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柳传志说:我们一直在设定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尹钟龙,是一位“末日管理”理念的成功实践者。三星电子公司近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代日本索尼公司成为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的消费类电器公司,尹钟龙却在每月向员工发表的讲话中一再警告说:“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要么继续成为世界领先者,要么成为大失败者。某个竞争对手———可能是重振旗鼓的索尼公司,也可能是中国某家不出名的新公司,会很快结束三星在行业短暂的领先地位。”

    在国内,江苏小天鹅公司也是执行“末日管理”模式的受益者。公司董事长朱德坤提醒大家谨防“效益增长”掩盖下的经济衰退,“把自己逼到死路上去,就一定能找到活路,就一定能转危为安。”

    华为任正非的危机意识似乎比国内其他企业家来得更强烈一些。华为在利润位居国内电子行业首位的情况下,任正非仍然大谈危机与失败:“10年,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这样才存活了10年。”

    还有江苏宏大集团的“失业危机日”、云南红塔集团的“视今天为落后”……等等,其核心内容都是通过人为制造“末日感”,从而树立忧患意识,催生责任感,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领导者缺乏对“末日”的敏感度,员工缺乏“末日”观念,就好比不会跳舞的大象
  
    执行力是关键

    危机是客观存在、不易控制的事情,而预防危机却是决策者可以掌控的。企业迫在眉睫的危机或问题很容易吸引员工的注意力,因此,组织领导者需要培养对组织内外变化的敏感度,能先预测到危机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达给团队的成员。

    现在,虽然很多企业管理者能够意识到危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在面对危机时也能从容面对,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受损。可是也有不少企业把危机处理仅仅当成决策层、管理层和个别部门的事情,而忽略了对员工“末日”观念的强化培养,以至于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执行不力,耽误了“转危为安”的好时机。因此,“末日管理”一种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同时还要把它作为一种战略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去。

    如果企业不树立紧迫的危机意识,员工就不会感受到改革的动力。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对外环境变化的行动力,亦维系着组织的成长与创新。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从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组织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创新动力就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

    难道仅仅让企业和员工意识到“末日”的可怕,就够了吗?

    “末日管理”是为了消除“末日”

    意识到企业存在危机是一种企业文化。“末日”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能使一个企业知难而进,遇难而争;“末日”意识是一种超前意识,认识“末日”,方能未雨绸缪,提前预防;“末日”意识是一种鞭策意识,能产生“狼来了”的紧迫感,让沉睡者猛醒;“末日”意识是一种凝聚剂,能使整个企业像一个人一样,统一步伐,应对挑战。

    其实,“末日管理”恰恰不是消极地等待“末日”,而是要警惕“末日”到来,努力消除“末日”。它的意义在于,让企业全体员工时刻怀有一种高度危机感,自觉地为公司的前途拼搏,主动地去做自己应做的事,并以灵活的动作机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达到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古语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居安思危方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方能化险为夷,居安思危方能不断创新进取!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