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器物云纹装饰图案窥探中国人的审美心理(5)

2010-04-28 10:16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三  明清云纹的形式翻转到内容阶段

    农民皇帝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残酷统治建立了新的大明政权,提出了恢复元代中断的思想传统,明代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封建社会的晚期,一切供选择、利用的条件都已僵化,最为典型的要数明朝对宋明理学的推崇,令人窒息的教条导致了明朝社会新兴的上层市民权威文化体系的形成,新文化的喜新厌旧 、惟利是求,,无不散发着文化的商品化的趋势。
 
    中国传统经济的高峰在唐宋元时期,以宋代为最高峰,明清时期虽有发展,但主要是总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这是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停滞的主要标志。如果说元代的风尚以多元化的交融为美,明末的风尚则是一趋新为美。明清人在性格上类似于元人的平淡天真、心平气和,是一种无所事事、无所压力的闲事优悠,在绘画上,他们所讲的主体修养并不是为了提高人品而是为了提高画品、笔墨。以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这与元代正好相反。借用黑格尔《小逻辑》中的说法:“形式非他,即内容翻转为形式。”⒂
    “受这种以礼为美的权威文化的“文”化极度文人化、市井化的影响,明代的团云纹,在形式结构中,呈现鲜明的平面组合性。所构成的富有对称性和秩序感的平面化、图案化结构,造就了一个“俯视”的形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表现上没有物象的真实性和心境的高旷性可言,笔性刻露僵硬,而只能以精微而程式、小而巧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逸品”在元代的成熟,显然带的社会状况及元代文人的生活遭遇、心理状态时有关系的。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充满“逸气”的写意画性的装饰虽有大的发展,但是时代已有所变化。在艺术趣味上这些明代的市俗文人,一方面想程序传统文人高洁脱俗的品质,以示自己的清高,另一方面,内心又阻挡不了商品经济的巨大诱惑。与化阳刚为阴柔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主流气息相背离。出现了一种重物质也重审美精神兼顾行而上及形而下的新潮流,此时,已不是“逸品”所能范围的了。在这里也同时让我们看到贵族式的、高雅古典的旧文化与平民式、理俗的新文化相互之间的冲突和影响。
    日益精致和复杂的云纹形式在清代推出了铺陈、繁复的叠云纹。它在继承了明代平面化结构的基础上,又表露出对“厚度”的追求,更加强调立体感,但在总体模式上却保持着朵云的意象,以便强调云形云态的流转飘逸。从中也让我们看到西洋文化此时对中国人艺术视野的影响,中国画家从西洋画中吸收阴阳光影之法和透视法。云纹对厚度、立体感的追求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但清代与元统治不同,在入关之初就高度认同了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俨然以正统观念的继承者自居,固守“天朝无所不有”的观念,拒绝与国外进行交流,使清文化体现出浓重的保守色彩,从铺陈、繁复的叠云纹看出明代人的以自由为美的审美观念被一种典雅之美所取代。所以总体来看它还是一种怀旧的因袭传统的,按理来讲,这种装饰形式应比之晋唐宋元画也应该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单纯追求奇特的怪诞、变换陆离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没有故事可讲,也没有感情可述,是更加单调的。可以看出时至清代,中国美学的文脉又有一变,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业者也。⒃明清主流恰恰是致力于形式上的怀旧,不仅“旧”,而且要成为便于陈陈相因的程式。明代著名画家、评论家董其昌所追求的“笔墨之精妙”,自然也就不在笔墨的丰富多样,而在怀旧方面的功力修养,即对古代经典图式的程式提炼。⒄这种复兴客观上是对中国文化作了一次全面总结,预示了中国古典美学即将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