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汉代,中国民族组成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社会生产获得了解放,精神文化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而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最直接的形象性装饰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汉初到汉代绝大部分时间里的说明性、阐释性表象演化成了汉末逐渐有艺术意味的意象。但汉画中普遍出现的“云气纹”与其时的天界、飞升思想相关。我们可以说,古典哲学的“五运六气”概念始终在云纹装饰中有所作用。尽管从对自然物中云气的描绘到理解到万物皆有气机——在描绘所有事物时都开始表达“气韵生动”的意思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无论怎样,中国古代绘画都是十分看重这一点的。(汉代的《淮南子》就已从元气自然论的立场谈到了这一问题)。尽管这是在美学意义上的一个不小的进步,为云纹逐渐向抽象的精神形态或哲学思想层面的升华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但就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发展逻辑而言,这些观念内涵主要缘自原始农耕生产方式与生存要求所导致的自然崇拜,缘自人们在原始采集和耕作活动过程中向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自然神灵所表示的祈福之愿。⑽这时人类依旧是以功力性的、实用的方式认识世界和崇拜世界还未能达到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中国的文化史像一条长河,滔滔向前,在魏晋以前它基本是在儒家思想筑成的河床里运行,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教掺合了进来,造成了河道的巨大转折。从此,中国人开始赋予自然以独立的地位,进而把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加以人格化,这种反功利主义的精神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的文化人格象征和思想内核。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思维定势开始具有整体性、意会性、模糊性以及长于直觉判断淡化审美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等特点。⑾从云气纹简洁、朴实、自然将充满张力的追求化作审美的创造的装饰装饰特点可以看出魏晋人开始从“气、韵、形、神”的角度开始研读作品的内涵。表现在形象上,从重视形似发展到重视神似,从追求外貌的酷肖对象发展到了追求内在的审美特性。⑿“气韵生动”的命题,最早见于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一书。他在画中将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提到首位。指出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从此以后,中国人表现在形象方面的审美理想才开始朝着艺术的方面发展了。
唐代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多姿的文化之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各地的优秀文化融合一体,同时又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云纹装饰的形态上看,典型的唐代云纹有单勾卷和双勾卷两种最基本的样式,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高度城市化的总结,以云气之神气冲和万物之情态的“衍化”造型意向为基础,集中体现云纹的盘绕盘曲、生动飘逸的形式意味。⒀通过这一时期云纹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样式上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雄浑博大,圆润饱满的审美取向。以定型化姿态崛起的朵云纹,不仅于大唐世界有典型的意义,而且对后代整个中国云纹发展的格局也有代表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