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隋唐以前云纹的表象阶段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表象性纹饰的产生先于审美性纹饰。德国诗人歌德曾把概念性表象称之为“寓言的”,把艺术性形象称之为“象征的”。指出:“寓言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的:概念总是局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就可以表现出来”。⑸“图”在中华文化是一个极古老的重要概念性表象,它源于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条件下定居农业社会所形成的记录方式——以点画构成符号来记录观念与表达事物。其中的“画学”派生出了以绘画为主线的一只及以装饰为主线的一支。后一支形成了大量的定性纹样与连缀方式,可见绘画与装饰有着共同的渊源。具随着这种方式的发展分化,形成了各类不同的定型化纹样结构,⑹使得它们各自分担着不同的侧重作用。各类由文字或卦符变化而产生的多种组合纹样,成为民族美术中绵延不断的、最重要的“图”形。在这种用于概念性表象的基础上产生了云纹。
关于云纹的起源问题及含义,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推断、猜测或论证。有人认为云纹源于模仿,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旋转形体或现象的模仿。有人认为云纹产生于人类原始的劳动技术,也有人认为源于人类手的本能运动或是出于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表达。尽管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说纷纭的解释,但云纹究竟如何产生又具有怎样的寓意等,依然是一些尚无定论的问题。但总之,是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指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它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⑺
在旧石器时代,史前先民的意识就开始在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萌发和提升,原始的艺术形式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最初来源,都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以及这种环境所给予的感官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们必须寻求食物来源,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保持长久的关注和研究,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发展,使史前先民的观察活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展开,因为农耕活动需要对天象、地形、植物习性等作更为周密的观察和注视,⑻这可视为是对“云”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时的首次关注。随着时间的延续,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双向交流不断地加强,使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也逐渐成熟和丰富起来。人类认识到云气变化跟雨的关系尤为密切,从卜辞上看,殷人对云的占卜很多是出于对雨水的关心。卜辞中有关燎祭“二运”、“四云”、“六云”的内容这些数字什麽意思,前人说法不一。于省吾以为指云色,“二云“犹言二色也,这是说通过云色占吉凶。⑼
商周青铜器上的“雷纹”在形态上与“雷“字有相同之处,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云、雷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形象特征的模拟。到了先秦和两汉,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典型的具有独立性装饰的雷纹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卷云纹所代替,较之前者它更具有回旋盘曲精神和不拘一格的多样性。这种侧重直觉动感和力势的散漫格式,成为了汉代云气纹的先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