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外国人倒卖明清家具发大财

2011-11-25 08:16 来源:中华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生活在明朝”的比利时人】

    提起侣明室的主人、比利时人菲利普·德·巴盖,在明式家具收藏界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位全球策略咨询顾问公司贝恩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受父母的熏陶,从18岁开始收藏日本绘画,慢慢发展到中国的书法、绘画,以及中国的软木家具等。自从1989年在伦敦的一个展览上,第一次看到了不饰繁华的明式家具后,德·巴盖立刻就被那种简约凝练的设计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多年来,德·巴盖已经收藏了近百件明式家具,眼光之独特,品味之超绝,令人惊讶。这不仅体现了德·巴盖个人的审美情趣,还要感谢素有“黄花梨皇后”之称的香港收藏家伍嘉恩小姐。

    伍嘉恩于1987年在香港创办了“嘉木堂”,她不仅仅是众多明清家具顶尖藏者的私人收藏顾问,也是港台与欧美很多明清家具拍卖、展览的幕后推手。20年前,当德·巴盖先生想进入明式家具收藏界,向朋友咨询时,他得到的答复是:香港的伍嘉恩,没有人比她更懂黄花梨家具。伍嘉恩喜欢把展台和展厅都布置成纯白色,她坚持“只有透过纯白空间才能显现出明式家具的美”。

    伍嘉恩格外欣赏对明式家具有独特理解的德·巴盖。第一次在香港嘉木堂见到德·巴盖时,伍嘉恩就发现这个老外似乎在和每一件家具互动,跟它们说话。此后,德·巴盖的全部明式家具都是从伍嘉恩手里购买。

    随着藏品的不断丰富,德·巴盖开始扩建房子以放置这些宝贝。在他的眼中,家具是一种“活”的收藏,只有置身其间,才能感受到那种美。渐渐地,德·巴盖萌生了“生活于明”的想法。2006年,在比利时与中国建交35周年之际,作为庆祝活动之一的“侣明室家具收藏展”在北京故宫(微博)的永寿宫展出。也是在这次展出期间,德·巴盖在伍嘉恩的引荐下结识了王世襄先生,请先生为藏品惠赐室名,于是有了“侣明室”的诞生。对于德·巴盖而言,这些精美的明式家具无异于他的“伴侣”,他愿意与它们朝夕相处,再回明朝。

    【超凡脱俗的文人倾向】

    明式家具并不是专指明代家具,而是指明末清初以“苏作”(苏州制作)风格为代表的家具,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朝代及产地。“明式”更多地代表了当时一种简洁、自然的家具风格。

    明代家具的传统中共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简洁、朴素,另一种是华丽的漆器及螺钿装饰。应该说,直到明代晚期宫廷中流行的依然是繁缛靡丽的漆质家具。

    到了明代末年,由于政治的腐败,文人对政治失去了信心,有权有钱有闲的士大夫开始从剑拔弩张的俗世竞争中退入“心斋”,转而崇尚安逸的生活,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寻求精神寄托。这一时期的室内陈设,不论宫殿、衙门、第宅都非常疏朗。反映在家具风格上,就是装饰的简、线形的曲与材质的天然,开始具有了“明式”的气韵。

    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研究》说到明式家具的装饰,认为“造型很美,简练的线脚,简单到使人不觉得是装饰,但却又有重要的装饰意义”。这真是明式家具予人无限冥想空间的注脚。

    明代的官员经常调来调去,为了方便搬运,便于拆卸和折叠的榫卯结合家具应运而生,以暗榫取代钉子或胶漆,这绝对是中国家具制造传统上独一无二的创举。

    明式家具“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令西方人士普遍以为暗合他们“少即是多”的现代极简主义思潮。2003年,德·巴盖曾经在巴黎的Guimer博物馆举办明式家具展,很少有机会见到如此大量明式家具收藏的欧洲观众,惊讶于“家具的款式如此现代”,无法将其与印象中的中国艺术联系起来。更有趣的是,法国观众一直认为,他们向来引以为傲的“爪形弯腿”(cabriole leg)是本国的发明创造,看了这些生产于16、17世纪的明式家具,他们才知道这些创意灵感的最初渊源。

    关于明式家具,有一点需要澄清。很多人认为明式家具、尤其是椅具的一大特点是设计上符合人体工程力学,这恰恰是不了解当时文化传统的表现。明式家具首先考虑的是礼教之端庄尊严,然后是深究器形上的美学要求。从舒适的角度考量,明式家具跟现代沙发等家具确实比不了。就拿椅子来说吧,明式椅子不论是官帽椅或圈椅扶手都偏高,靠背也没有大大的倾角,因为古人以“坐不正”为非礼,只有正襟危坐才能显示主人的尊严。

    【和谐自然的永恒之美】

    在“尊严第一,舒适第二”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家具在选材上自然格外讲究,因为材质是体现身份的首要条件,这与西方注重舒适甚于材料的观念是不同的。

    在所有的木质中,以黄花梨和紫檀最为尊贵,古话云:“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

    紫檀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的贵族,具有极强烈的宫廷色彩。紫檀木性稳定,不易变形,而且难得的纤维细腻,胶合优良,甚至横截面亦能雕刻。可以说,中国家具最为细腻的雕工一定是紫檀。更主要的是紫檀“十木九空”,很少有大料,因此大件的紫檀家具更为难得。

    与紫檀的雍容华贵相比,黄花梨显然更适合晚明的风气。

    黄花梨的专业称谓是“降香黄檀”。它既是木材,又是一味中药材,在《本草纲目》中叫做“降香”,木材中散发的香气有降压清心的功效,用黄花梨木屑泡水,更能有效降血压、降血脂。

    世界上最好的黄花梨生长在海南。从汉代设郡直到清王朝灭亡,海南一直实行“土贡”制。据史料记载,宋至清代,海南黄花梨一直作为贡品之一,觐献朝廷。但明以前的海南尚属蛮夷之地,与内陆交往不是十分密切,而明朝时开放海禁,私人贸易成为可能,大量硬木被运往中国。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为了在返航时增加空船的重量,常常装一些紫檀、黄花梨压船。因此留存至今的黄花梨家具,以越南黄花梨(简称“越黄”)居多。越黄产于越南与老挝交界的长山山脉,酸香,有时有臭味;海黄香气为降香,闻之舒爽,有甜味。两者虽均为“豆科黄檀属”,但海黄纹理要细,色泽更深。

    明朝时,黄花梨被称之为花榈、花梨,当民国初期替代品“花梨”出现以后,黄花梨就成了正式名称而流传至今。黄花梨色黄,温润如玉,分量较轻,纹理清晰如行云流水,且木性极为稳定,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适于制作异型家具。尽管不能雕至如紫檀之极端,但也易于雕饰。如香几的三弯腿,曲度之大,非黄花梨所不能。

    黄花梨同紫檀一样,也是“十木九空”,因此难得有大料。明式架几案有宽达50厘米、厚10厘米、长350厘米的独板,纹理清晰流畅,俗称一块玉,但这样的大料没有三、五百年不能成材。黄花梨生长极为缓慢,从幼苗生长开始起,15年后才开始结心材,每年生长1-1.5厘米,野生黄花梨没有百年不能成材。当它遇到恶劣的生长环境,便会蛇结努力,与环境抗争,从而形成特有的木疖,这就是黄花梨特有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鬼脸儿”,每一处都无一雷同,浑然天成,令人称奇。

    正是这最好的木头,恰恰生逢其时,于家具艺术的巅峰年代,由文人士大夫监制,能工巧匠斧琢,使黄花梨家具成为明式家具的当然代表。

    黄花梨家具在入清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但由于黄花梨木的特性,我们从未看到有类似紫檀精细雕工的家具。黄花梨木纹清晰瑰丽,若以类似紫檀精细雕工施以装饰,就会发生木纹与纹饰的冲突。另外,黄花梨色暖体轻,通透空灵的设计会更富有魅力,而如追求清代家具的拘紧方正,就会有不伦不类之感。想必古人有过此类教训,故多年以来,几乎未见上述作品。

    嘉庆以后,由于木材的逐渐匮乏,黄花梨家具几乎不再生产,即使有少量生产,也沿袭旧制,不再创新。如今,海南黄花梨的野生林已经不复存在,越南黄花梨也日益稀缺,黄花梨老料十分罕见。上世纪90年代,还有人把黄花梨格磨成粉,制成降血压的药丸。2010年,北京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波,曾打出“金条换木头”的横幅,在红木大观楼摆了价值近百万的金条,征求黄花梨料。如今,为了经济利益,国人开始种植黄花梨木,人工助长,但这样培植出的黄花梨木,在材质和神韵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

    【天价百年】

    黄花梨家具早在16、17世纪就已经被欧洲所认识。他们认为中国人不用任何钉、胶做家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清。明清两朝更迭使得大量硬木家具从宫廷王府流入民间,在华活动的西方传教士看到典雅精美的中国古典家具后,大量购买后运回欧洲,这是中国古典家具第一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当时有个英国家具设计师齐彭铁尔,以明式家具为蓝本为英国皇室打造了一套宫廷家具,曾轰动整个欧洲。从那时起,中国明式家具与从14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瓷器一样,在国际市场有了很高的地位。

    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外国商人在中国乡村城镇大量收购明清硬木家具,有些外国商人干脆就在中国本土经营开店,转手倒卖发大财。最著名的就有美国的杜乐文兄弟。他们在美国开着中国古代家具店,自己住在北京收买。经他们手运到外国的中国家具数量当以千件计,他们就靠这个发了财。美国的纳尔逊博物馆,就专门收藏这类家具。

    由于外国人对中国明清家具的需求,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旧货商人逐利而动,开始收购硬木家具。同时,有眼光的中国收藏家和文化人士也在保护性地搜求它们。朱家溍的父亲朱翼庵就是这个领域中先知先觉的代表。1954年和1976年,朱家溍遵照其父的遗嘱分别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浙江省博物馆(微博)的明清家具就达70余件之多。

    最近20年,黄花梨、紫檀、乌木、铁力、鸡翅等硬木家具的价格攀升了50至l00倍,其中以黄花梨的涨幅最为惊人。

    1996年,佳士得拍卖公司在纽约举办了明清家具专场拍卖,这是有史以来国际性拍卖公司第一次问津中国古典家具,盛况空前。拍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6000余万美元,其中一件明黄花梨大理石插屏式座屏风以11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

    1998年,著名藏家王世襄先生将自己珍藏的79件明清家具,以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港商,条件是捐给上海博物馆永久陈列,在国内收藏界轰动一时,而此事件更深刻地影响了国内明清家具的收藏和研究。此后,内地拍卖公司一年两场大拍中几乎全部有明清家具登场。2010年12月,南京正大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宫廷御制明清古典家具专场”拍卖中,一件明式黄花梨交椅以6944万人民币成交,创下了有史以来明式黄花梨家具拍卖的最高价。

    然而,明式家具存世极其稀少,虽然市场已经打开,价格步入天价行列,但基本进入有价无货的阶段,已经从民间经大大小小的拍卖会进入到众多藏家手中的天价家具,重出江湖只能期待新的洗牌。

    5年前,当德·巴盖带着他珍藏的黄花梨家具来北京参展时,很多人都在等待展览后的拍卖,结果却失望而归。德·巴盖说:“我是收藏家,不是投机商。我带着这些藏品回到明代的政治中心,是为了与中国观众分享我收藏明代家具所得到的快乐,仅此而已。”

    今天的德·巴盖为什么会改变初衷,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王世襄先生“不据有”的收藏感悟最能表达德·巴盖的心情。好的木材经历三次生命,一是在自然中汲取天地灵气;之后在设计者和工匠的手中焕发新的生命;最后与使用者、收藏者肌肤相亲、世代相传,重生并成为永恒。我们没有理由让它们的生命在任何一个阶段戛然而止,毕竟,我们为后世传承的不是木料,而是灵魂。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