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家具给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家具工艺和艺术的辉煌成就。 中国传统家具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商、周和三国时间“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演变到隋、唐、五代到北宋而定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以后又经过约五、六百年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到明代达到了其艺术的顶峰。中国家具随人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本文将分原始、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等九个历史年代,分别记述中国家具的发展史。 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西半坡遗址发现有高出地面约10厘米左右的土台,据考证是“床”的形状,也许是中国家具的源头。开始时,土台铺设防潮的草或荆条纺织的席,后来发展到在土台上铺设“筵”(竹篾编的席)。当时人们的室内生活不仅坐、卧、睡眠在土台上,连吃饭、待客也在土台上,所以后来人们称待客宴会为“摆筵席”。 我国在陕西临潼发现出土的姜寨遗址也看到了可供一家人休息、寝卧的土床;在斯卡拉的史前石头房子里同样可找到一些用石头、石块或石板铺成的凳子和床;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是用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粘土砖砌成的桌和椅,这些原始的家具由于其宠大而笨重被固定在地面上,才能保存至今。 人类社会在进入文明时期之前,曾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其间,我们的祖先除了制造石斧、石凿和石刀等原始的生产工具用于简单的生产活动以外,还会将自然石块堆积成一定的形状,以适应生活的特殊需要。例如,将石块堆成“兀”形或长方形,可供坐卧起居。这种用天然石块堆成的古人类创造物,就是最原始家具的雏形。 在石器时代原始家具的演变过程中,古人类又相继制作木质和铜质的原始家具。由于木材易于加工,可用天然的藤蔓进行简单的组合,所以当我们的祖先在掌握冶铜技术之前,木质家具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由于木质家具容易腐烂,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很难觅其“踪迹”,但我们可以从铜质家具的形状推断木质家具的外形。 商周时代 在我国出土的早期文物中,有商周两代的铜器“俎”和“禁”。“俎”的表面呈长方形,两端有足,犹如倒“凹”形,“禁”的形状则宛如一只长方形的箱子。“俎”和“禁”都是我国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品,“俎”当时是用来承载祭品的,而在不举行祭祀时则作为切肉的砧板,“禁”在祭祀时用以承受祭器,是放酒器用的。“俎”和“禁”是我国奴隶社会最早出现的家具式样,说明当时已经有相当精美的家具出现了,这种家具在我国古代是列为上乘的,因而在许多古籍书中均有记载。《诗·小雅·楚茨》中有“为俎孔硕”之句。《庄子·庚桑楚》有“而窃窃马欲俎立予于贤人之间”的记载。在《礼仪·士冠礼》中则提出了“两天凡有禁”的要求,“俎”和“禁”既然是我国家具最原始的形象,因而也是中国家具的渊源。 在我国商代的家具形式中已有了“几”和“榻”,这在甲骨文中有所记载。“几”是在长方形板下两端带足的家具,“榻”是一种无顶无框的小床,“几”与“俎”酷似,“榻”与“禁”相仿,显然,“几”和“榻”是由“俎”和“禁”演变过来的,且这种演变是那样直接,无需复杂地改造,只要简单地模仿加工即可。在这以后的家具中,“几”、“案”、“桌”等形式均是“俎”的形象演化。 西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22-481年),人们的室内生活仍保持着席地跪坐的习惯。家具的种类除商朝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凭靠的“几”和“屏风”、“衣架”等。在装饰纹样上多为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波纹和涡纹等。 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铁,木工工具由青铜改为铁制,木工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鲁国的公输班(即鲁班)成为了木工的代表人物,他发明了曲尺(鲁班尺)和墨斗,后人为了纪念他,尊他为木工的“祖师”。鲁班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土木营造和木构家具的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末期,出现了“柜”和“椟”,分别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和《论语·季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