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的雕刻纹样多采用了西方欧式风格的卷舒草叶、蔷薇、大贝壳、西番莲纹等纹样,中西纹饰结合巧妙自然,不露痕迹,堪称清代的创新之举。 清中期一对紫檀四件柜的柜门和牙板通体高浮雕西番莲纹样(见图8),纹样做工讲究,装饰繁密,在周边框架点缀的黄铜金属配件的衬托对比下,显得高贵而华丽。西番莲纹样是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图案,柜门上纹样结构采用上下四方连续绞接的形式,环抱中间的宝相花,通过线运的走向、动势、穿插和必要地添加和收放等艺术处理,形成了纹样整体画面的自然之美。
另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紫檀炕桌(见图9),牙板透雕装饰,中间饰有西方洛可可风格的大贝壳,周边牙板、牙头雕饰吸收欧式风格的卷舒草叶,顺着腿部而下,以流苏收尾。清朝中晚期的卷草纹雕饰,受西方家具装饰艺术的影响,更加自由舒展,线条圆润,充满柔情。中国的家具形体却装饰具有西方欧式风格的古典纹样,可谓是中西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 五、仿古类雕刻纹样 仿古类雕刻纹样如仿古玉纹样、仿青铜器纹样、仿古石雕纹样、或仿古器物的博古纹样等等。清代乾隆时期一紫檀座屏(见图10),屏板中部雕嵌战国谷纹玉璧,周边高浮雕龙纹,4个翻卷升腾的龙环绕玉璧四角,对称式分列古玉璧两侧,两尾相连,呈“S”型结构和张力感,使静止的玉璧产生动静,表现了战国时期的活跃气息,牙板雕变体龙纹。整体造型庄重、装饰精美。
清代晚期一件琴桌(见图11),桌面下牙板采用了古璧绳纹的透雕纹样。中间大古璧连接两根绳纹向两侧伸展,牙头上部绳纹沿腿部旋转盘下以龙头收尾,下部绳纹旋转盘回与龙头相接。绳纹上部又有两个小古壁。古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绳纹最早最应用在陶瓷上,纹样为绳索印痕的规律性排列。每一个单元大体相同,单元与单元相接处由于用缠绕绳子的拍子拍印,呈现不均匀的重叠。家具中的绳纹一般为镂空的雕饰,常常和古璧结合在一起作为清代琴桌牙板的装饰纹样,其造型不仅仅作为装饰,而且还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 装饰有铜、玉、石、瓷等各种古器物的画面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点缀的,寓意古雅高洁。北宋大观中,徽宗明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博古是清代常用的装饰纹样之一,多见于康熙年间。清代晚期一件榉木雕刻方角柜,柜门下部嵌板,就是浮雕博古纹装饰(见图5)。
六、吉祥图案雕刻纹样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种以祝福为寓意内容的图案。其选题大多是围绕“福、禄、寿”、“富贵”、“吉祥”、“如意”“喜庆”“ 多子”等意,选取有关的植物、动物、物品和神灵来表达。或借物的象征,或借物以托意,或以物的谐音,或拟人化拟物化,或以象征性符号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这种吉祥图案也常常运用于家具雕刻装饰中。文字雕刻纹样则有福、寿、禧、禄、双喜、万等。 清代乾隆的一紫檀五屏式太师椅(见图12),靠背两侧背板和扶手屏板浮雕拐子龙纹、变体拐子龙纹,靠背中间背板双面浮雕“福庆有余”吉祥图案。“蝠” 与“福”为谐音,“八”字的磬形中,作双“鱼”纹,取“磬”与“庆”谐音,“鱼”与“余”同音,从而成福庆有余之意。另一件清代宝座椅(见图13),其三弯腿和牙板上雕饰瑞草纹,低矮的靠背上则雕饰瑞草纹和“二龙捧寿”纹。中间为“寿”字,对称两个龙环绕“寿”字,表现对幸福长寿的美好祝愿。 清代一件核桃木香几(见图14),高束腰透雕“狮子滚绣球”,非常精致。狮子是百兽之王,绣球是用绸子结成的球形装饰物,“狮子滚绣球”寓意吉祥喜庆。狮子所滚的“绣球”,是一种协调而有意识的装饰组合,雌雄二狮相戏时,还能想象球内还有个小狮子在里面滚来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