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华民族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就以其聪明才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据文献记载:“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蚊,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远古时期的先人们,为避寒暑斗野兽、宿洞穴,在与天灾和野兽的搏斗中获得生存。这些文献记载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住方式。在发掘的古代遗址中,也提供了文献上所记载的具体形象。 人、家具、建筑 图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由巢居、穴居的原始生活,到地面上建造居室的定居生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先民们也创造出无穷的财富和人类文明。早在先民们栖身于天然洞穴时,为了避免严寒和潮湿,便以茅草、树叶、兽皮为席,或用树木、石块为墩,充作坐卧休息的用具。生活在天然洞穴中,茅草、树叶、兽皮、石块等。虽然没有加工不足称为家具,但已经起到了家具的作用:人类的牛活历史告诉我们:从有了洞穴为居所,并以茅草、树叶兽皮、石块为家具开始,家具与建筑就相伴而生了。两者关系可谓密不可分。一般说来,建筑是外在的形象,家具是充实建筑的具体内容,是促成建筑功能充分发挥的具体条什。杨耀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说:“在人类社会中,自从有了盖房子的活动起,就有了做家具活动。我们的祖先在掌握了石器工具时期.何尝不能在木头上打主意,制作出初期的木器呢?大概只因木器不能像石器、陶器、铜器一样耐久,所以没有给我们留下远年的考证实物。”(《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43页)
图2 家具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而向前发展,虽然受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在材料、工艺等方面会受到影响,但就其本质——功能、形制、尺寸等,主要还是受着人的起居生活方式的制约。当然,人的生活起居方式必然还要受着社会的其他因素影响,如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民族的融合、外来文化的冲击、建筑空间的变化等等。都会给社会的人们带来起居生活的变化,乃至对家具发展的影响。所以家具和建筑的发展,都摆脱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先民们居住在低矮的洞穴之中,使用的家具也只能是茅草、树叶、兽皮之类的原始家具。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我们可以从《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得知:“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房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图3 由以上大致得知殷人创造的四阿重屋是四柱重檐的样子,大约是长五十六尺(八尺为寻),周人的宫室大约长是八十一尺。它们的具体样子不得而知,这只能是猜想了。在这样建筑规格的宫室里必定是有相应家具,我们在《家具与礼》中曾详细地介绍了俎、几、禁、棜、席、斧依(屏风)等。另外我们从甲骨文的“宿”字,可以猜想当时的先人是住在介形的建筑里,使用形的席子。(见图3) 图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室内家具也必然随之不断变化。家具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显得突出,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其中,按室内空间来打造家具成为新的时尚,尤其是皇室宫廷和富绅府第,“往往把家具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在建造房屋时,就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开间和使用要求,考虑家具的种类、式样、尺度等进行成套的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红楼梦》为这一理论做了最生动形象的诠释。《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里,描写贾府为迎接元春归里省亲,宁荣两府忙碌建造大观园。有一天贾政带领府内众清客游览大观园,并为园中景点题额。贾政与众人在行进间,“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上卷,第188页)这里所说的“合着地步打的”就是根据室内空间来设计、打造和陈设家具。家具的形制、尺寸都要受空间的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