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窗棂(2)

2010-04-10 13:40 来源:名域网络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皖南民居厅堂多为开敞式,厅堂与厢房间常用隔扇围护。此外,书房、花厅为追求雅致也多用隔扇,建筑内的通道也有用隔扇做围护的。徽州民居特别注重厅堂通往厢房的两扇隔扇,当地称为莲花门,是雕刻的重点部位,因为雕刻十分精美,莲花门与徽州花窗在建筑立面上形成了一个视觉中心。徽州民居天井两侧常以隔扇围成回廊,格心图案变化万千,绦环板上往往雕有连环故事,与莲花门和窗栏板组成徽州民居特有的木雕景观带。
南方的沿街商铺也常用隔扇做围护。隔扇上部通透, 开合自由,冬季就是将隔扇全部关闭,路人仍能通过棂心看清店内所卖的商品。春夏时节,店家甚至可以将隔扇全部卸下,形成开敞的空间,让商店与街道融为一体。
    隔离功能
    窗扇有阻挡风沙、隔离视线的作用。以平遥花窗为代表的北方窗扇为阻挡风沙设计了外窗(当地又叫风窗)、支摘窗和实窗(当地又叫室门)三层防护结构,阻挡风沙的功能较强。遮羞窗则是隔离视线的典型例子。
花罩、隔断具有分隔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中国木建筑多为单体建筑,建筑内部常需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如会客、书房等,花罩、隔断起到了通透和半通透的软性隔离作用。隔扇用于室内时则是较为严密的隔离构件,与在室外不同,这时隔扇的采光作用弱化了,同时为了加强私密性,常在隔扇的格心上蒙以木板,裱上书画。中国文化内敛含蓄,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避免直露,建筑中常设有屏门、屏风,以分隔室内。
    采光功能
    采光是窗户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国隔扇和窗户的性质与其选择的采光材料的特性密切相关,因为采光材料或较为轻薄,或面积较小,所以需要设计密集的棂条来做支撑。采光材料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要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将光线引入室内;第二是要阻隔风沙和窥视。

    又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在中国建筑中窗式又特别附加了审美和教化的功能。
    审美教化
    中国传统建筑以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著称,木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三雕之首,门窗隔扇则是木雕的重要载体之一。据文献记载,宋代已有专门从事建筑雕刻的行当——雕凿作。从建筑雕刻的历史发展线路可以看出,历经了从宋、元、明、清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民国初年逐步趋于衰弱,雕刻图案趋于繁琐僵化。
    建筑构件上的雕刻集中反映了建房者的精神诉求,它是人们在满足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后,进入更高层次追求精神审美功能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木雕并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的摆设,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民族心理定势的物化形式。从雕刻内容可以大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祈福类
    东方文化对现实生活给与积极的评价,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与向往,善男信女向菩萨所求得往往也与现实生活有关。在门窗雕刻中祈福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体现了中国文化含蓄委婉的特点,常常采取象征和谐音等手法来传情达意。
    象征
    龙凤在中国是威武与力量的象征。但在南方,象征气节的美兰竹菊较多。门窗的棂心绦环板、裙板和结环常用仙鹤、鹿、蝙蝠、牡丹、莲荷、石榴、寿纹、万字纹等来表达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祈福内容。
    最后,我想让大家明白,建筑并不是单纯的居住空间,它还能够引发精神性的艺术审美意义,能够带给人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心灵的升高。中国建筑的门与窗特贝注重内外空间的理性感的交融。
    唐朝王维:“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境中。”
    苏东坡:“无限青山散不收,也奔浪卷入帘钩。”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