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流传到中国的欧式高坐具(2)

2010-04-01 09:08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俄式坐椅

图4、俄式坐椅 

美式坐椅

图5、美式坐椅

    图4是俄式坐椅,通高96、宽57厘米。云杉木质,髹漆,靠背宽阔挺拔,由6根立棍支撑。扶手似刀剑形,与四脚卯榫结合。四脚如柱,加上四牚(chēng),尤显坚实稳固。家具扶手和椅腿的曲线美,在制作上有很大难处,一般讲,用片锯很难处理,通常是用线锯破料,既费工又费料。早期的椅腿,还有凸雕花枝纹,枝叶繁复者,有若罗可可文化,这要求技工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一个坐椅,便是一件艺术品。后期的椅腿和扶手渐趋实用,动物的曲线美演变成一般的几何状,如立柱体、立方体、斜方体等等。加工时,开始用刨床、镟床批量生产。美式坐具与欧式完全不同,一切从舒适、实用等角度出志,造型简练、结构合理、轻巧,适合移动;即使是榫卯结构也要用钻床打孔、镟床造型,为提尽可能节约人工,充分使用流水线作业。晚清,美国利用美庚款建造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与患者所用的坐椅,即属此类。图5是美式坐椅,通高94、宽47厘米。靠背和扶手由两根弓形器与数根立棍穿插合围而成的,设计构思极为巧合妙。这种高坐具不仅通行于医院、学校、教堂,也流行于咖啡馆、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欧羡家具设计思想影响近代中国一面多年。解放后我国国家机关以及各阶层所用办公椅基本上属于西方坐椅的简化版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和学者开始收集中国的家具,包括中国的高坐具,引起欧美人士的广泛注意,特别是中国的“太师椅”,极具审美价值,是收藏的重点,若是紫檀或黄花梨木的更是收藏的极品。此举又推动了我国传统家具的复兴。近代中国的家具设计,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在洋、古之间摆动。明清以来从西方流传到中国的高坐具,至今还缺乏系统研究,如何进行国别、族别、时代、风格的鉴别,几近空白,这不能不说是研究明清家具通史中一大缺憾。笔者斗胆释疑,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精能欧美家具史的专家给予指正。

    据专家研究,世界最古老的高坐具应属古属古埃及图坦卡蒙王陵出土的“黄金宝座”,这是公元前1567至前1320年新王国时期的事情。宝座是权力的象征,宝座的制作意念和制作技术是如何传播到欧洲各公国,我们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它通过西亚流传到波斯帝国和印度,已有考古学上的证明。此时“宝座”已易名“金狮床”,并且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我国新疆地区。20世纪初,斯坦因在尼雅古城发掘到一把晋代木椅,椐《西域考古记》描述,其形制与印度西北部边省希腊式佛教雕刻所见相同。到了唐代,在帝王仪礼上还是使用盘坐的床榻,直至宋代,才出现垂足而坐的坐具。南薰殿所藏宋代祖坐像已有雕龙宝座。随着北宋南迁,中国的政治中心偏移到湿热的南方,高坐具才随着士大夫的广泛使用,普及到民众。由此可以看出:首先,高坐具作为生活用品,先是出现在帝王之家,由王公贵族传播到士绅,再由士绅传播到一般市民;其次,高坐具的设计和制作,从礼仪上陈设中解放出来,走进民众市俗生活,因此更趋于实用化,由繁复到简练;最后,高坐具的原材料由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高档木材,逐渐被柴木、硬杂木等低档木材所代替。这便是高坐具的演变的基本肪络。随着森林资源日益枯竭和新材料的诞生,古老的木质高坐具必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主位于其他金属、化学合成材料而制作的坐具。其形制更加舒适、更加便利,趋向于智能化、人性化。事实上,20世纪初,理发和医牙所用的铸铁坐椅就已经朝这个方向迈进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高坐具更向人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综观19世纪中外高坐具史,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变化多端、互相影响的时代。有文化就有转播、精神文化如此,物质文化更是如此。同是一样器物,因地域、国家、民族、宗教、习俗的不同,而使器形各异,气象万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坐具必将随着高新技术翻开的一页,回顾19世纪的中国坐具史就充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中产阶级的坐具最富有表现力、最具有审美价值,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皆如此。如上所述,骑士的阶级地位,比起国王不足,比起草民有余;骑士椅比起王位不足,比起子民的方凳,优雅、舒适得多。中国的绅士阶层无法与帝王相比,却比一般百姓高得多;作为绅士用的太师椅,无法与帝王銮椅相比,却比一般子民的板凳、条凳优雅、舒适得多。由此可见,中产阶级坐具,给能工巧匠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