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明清家具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对于19世纪流传到中国的欧式家具却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不揣冒昧,试以19世纪流传到中国的欧式高坐具为例,简述其来龙去脉,以求方家教正。 中国从上古到隋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隔凉妨湿,可编织一个坐垫,或干脆铺张皮子了事。古人将坐垫称之为“茵”。《说文》:“茵,车重席。”这里的茵是指车上的坐垫;《诗·秦风》注“文茵”:“文茵,虎皮也。”“《刘子新论》:”帏帐之内,广厦之下,旃(zhān)茵之下。《淮南子·原道训》:“列管弦,席旃茵。”这里的“旃茵”,多指用羊毛擀制的毡垫。中国第一次西力东渐,应是在隋唐达到高潮,高坐具随着佛都的传播,引进我国,最先是王公贵族使用,然后由于商人的制作普及到民国。大约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才普及到全社会。高坐具的传播和文化有关,也和地理、气候、风俗有关。在北方主要是防凉,而在南方主要是防湿。在宋代的图像资料里,经常看到有靠背、扶手、坐板,四脚着地的椅子,人们垂足而坐。这种椅子习称“太师椅”,其基本形态延续到明清,形成中国独有的民族风格。中国第二次西力东渐,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远西高坐具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太师椅”,成为我们现代习见的坐椅。据笔者推测,远西的高坐具应是由列强租界建筑的内部家具陈设而发端,逐渐传播开来。由西方面军的外交官、商人和宗教人士传播给清政官员、士大夫乃至平民。于是便有俄式、德式、英式、法式高坐具就运而生。家具 作业建筑的附属物,必然打上建筑的烙印,因此也就有罗马式、哥特式、巴洛特式、罗可可式高坐具,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风格有不同风格。作为一种实用器具,制作风格虽然变化多端,但依然保持着其基本形态,我们把这种形态不妨称称之为“骑士椅”。骑式阶层是11至14世纪欧洲各封建王国的统治支柱,是欧洲中古时代的特殊人群。骑人自幼即受军事训练,尚任侠崇武道,临阵奋勇;最盛115年瑞士以民失战胜奥地利的骑士,各国皆采用瑞士骑士制。至火器之术传来,战术一新,其制才衰。骑士有自己专用坐椅,其基本特征是靠背高耸,靠背两端各有一圆球,表示是骑士的坐骑。骑士自视甚高,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头盔和宝剑不离身,坐卧时左边放盔右边挂剑,因此骑士坐椅与床榻两端嵌雕饰,无珠光宝器衬托,以示俭朴侠勇,也与王位有别,四脚垂直如柱。这种骑士椅在欧洲盛行三百余年,并给后代以深刻影响。
法式高背椅 德式转椅 英式坐椅 19世纪从远西舶来的高坐具,特别是法式、德式,还具有欧洲中世纪骑士的椅的遗风。图1是一具法式高背椅,木质为黄花梨,通高118、宽54厘米。靠背顶端及两侧由凸雕卷叶纹和花蕊、花朵组成。靠背与坐板中心均由藤编组成。两狮膊式扶手与四足卯榫衔接,稳重端庄。四足为古罗马建筑立柱式椅腿。靠背上部有一对圆球,可挂衣帽。坐椅靠背高,是从王位因袭下来的,表示坐主地位高显。现代法院椅靠背高长,也有表示法律高于一切的意思。靠背两端各有一高耸圆球,便是骑士椅的遗风。近代的坐椅与床榻两端有时也各备一圆球,已经演变成一种装饰,并无特殊的意义。对于一般人而言,坐高背椅实在没有必要,应有身体舒适为准,于是椅背逐渐与身高协调一致。欧式家具在腿和扶手的制作上,颇下功夫。早期的椅腿一般模仿古罗马建筑的立柱形式主义,以求稳定牢固;后期一般多取动物题材,如虎腿、狐腿、狮腿、螳螂腿、蛇腿、龟颈、天鹅颈等等,给一种跳跃感,体现出曲线美。图2是德式橡木转椅,通高102、宽48厘米。靠背由哥特式纹饰 透雕组成,背枕有阴郁金香叶纹饰。四脚如象足,宽厚而敦实,足上有凸雕纹饰。图3是英式坐椅,造型简练实用,椅背无雕饰,只有阴刻几何纹。是对镶嵌 国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通高85、宽44厘米。靠背与坐板由四方框架组成,里面有绷簧及棕絮,外蒙土耳其绒布。由于简朴易仿,成为我国办公用椅的祖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