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胡床(2)

2010-04-01 08:01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这种轻便的坐具,不用时还可以随手挂在屋壁或柱子上。如曹魏时裴潜“为兖州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又如北齐武成皇后胡氏“自武成崩后,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布金钱于献席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

    关于胡床的具体形象,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录。梁庾肩吾有《咏胡床应教》诗:“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初征。何如淄馆下,淹留奉盛明。”其中“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二句,正道出了胡床的形体特点,说明它与一般四足直立的床不同,胡床的足必须交叉斜置时床体才能平稳。这种交叉的斜足,构成胡床形体的主要特点。也正是根据这一点,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为“交床”。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曾讲过:“隋炀帝性好猜防,去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也说到“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对此,胡三省进行了较详尽的注释:“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图1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绦,使之而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如果胡三省的说法可靠,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古代的胡床实际就是今天还使用的轻便折叠凳,也就是北京俗称的“马扎儿”。由于缺乏古代的物证,上述论断是否正确尚难判定,以致长期以来人们对胡床的具体形象仍不够清楚。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中,虽然还没有找到胡床的实物标本,但是已获得了一些有关它的形象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窥知它的庐山真貌。

    1973年在陕西三原县发掘了唐淮安靖王李寿(神通)的墓葬,墓内石椁表里均雕有精美的图像。石椁内壁均为线雕,内容为乐舞和侍从,其中有一幅刻上中下三列共十八名穿长裙的女侍,手中各捧席、案、凭几及扇、麈尾等用具,在第三列左侧第二名女侍手上,捧着一张胡床(图1)。画面上正好刻画出胡床侧面的正视图,可以看清床面和其下交叉的床足,还可看清足端前后施横木的顶端,以及床面向下微垂的绳绦,两端还装饰短短的流苏。在另一幅女侍的线雕图中,也有一个捧胡床的形象,胡床的形制是相同的。

    李寿墓的发现,启发我们辨认清楚了一件时代较李寿墓更早的考古资料。1974年河北磁县东陈村发掘过东魏的赵胡仁墓,其下葬年代是武定五年(547年)。墓中出土的女侍俑中,有九件手持各种什物,其中一件原报告称“右臂挟一几案类物”。现在据李寿墓的线雕的侧视胡床仔细观察,能够认出那原来是一张敛折起来的胡床,床面向前,交关的足折平,挟在臂下时一组在上面,一组在下侧,足端的横木露在臂后(图2)。这件标本,正体现了胡床“敛之可挟”的方便之处。

    除以上两例外,在敦煌莫高窟第420窟的隋代“商人遇盗”壁画中,还可以看到使用胡床的更生动的图像。这幅画绘在窟顶南部,画面左侧丛山中,坐有一个身擐甲胄、手按长刀的武士,图2 图3 其后环卫着另一些披甲的武士,坐者似为首领,他所坐的正是一张胡床,斜向交叉的床足和上撑的床面,都画得很清楚(图3)。从这一图像,可以看到古人“踞”(据)坐于胡床,即垂腿双足着地坐法的真实情景;也自然会联想起前面引述过的在战场上使用胡床的事例来。

    上面引述的三例文物,把“敛之可挟”“放之可坐”的古代胡床,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总该能清除多年来对它的误解了。

    最后还应简单提一下,胡床这种坐具,大约是首先在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中出现的,后来经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来我国。至于它源出于何处,又如何传来中国,还有待治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专家来回答。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