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具上的重要部件——带(图文)(4)

2010-03-30 08:35 来源: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工字排列:常见在经典的明式苏做黄花梨、南榆长方凳的藤屉上应用。是在两平行的弯带中间夹嵌一块小木板起加固作弓。

    丰字排列:多见用于做工精良的黄花发、紫檀、红木等方桌上,大多有清前期味道。其工艺多为造办处风格。其结构是在两根或三根较厚的穿带上,紧贴桌面下芯板的拼缝处刻口,使一较薄的托带沿木纹方向月穿过该刻口内。完全盖住拼缝,两端连结在卯头上。并多用披麻挂灰的漆里封护,此结构费工费料,非工精料美之重器不用此式。

 

    井字排列:亦称九宫格排列,多见用于苏作用瘿木做面芯的桌椅上。是将纵横数根托带用互刻榫组成方格状网屉,用以承托横顺纹理差异不大的强度又较低不便刻带口的瘿木面芯板。年代多在清中晚期左右。

    八字排列:是指穿带呈不平行的八字排列,通常能在晋作的半圆桌上见到。大漆牌匾上也有这种做法,前者是为了便于圆桌边辋的安装,后者是为了防止厚板木胎的开裂变形。

    四角排列:亦称“把角弯带”,一般能在苏作榉木家具上见到,是用四根较短小的弯带斜置于床凳藤屉的四角,支撑着四边。其设计合理,省工省料,手法简练,受力均匀,自身强度高,对边框损失小,是一种极好的事半功倍的设计。

    各种带的不同的断面形状,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差异变化。早期经典的明式黄花梨铁力家具的带的断面多为见棱见角的方形。绝不倒棱倒角。清初宫廷盛行紫檀家具,精工制做的造办处风格家具上的带,其断面多做成起阴线或抹圆棱极具装饰味,同时,讲究的挂漆里的工艺也要求把带要倒成圆棱或“指甲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民间各流派的家具。乾隆时期以后的京作、苏作家具的带几乎都倒成了八字棱或指甲圆棱,只有极少数偏远地区和部分广作彻红木家具上保持着方角方棱的带,前者是因闭塞而落伍,后者则是因料足而炫耀。

    带肩部的造型变化则有如下规律:

    早期明式家具及正宗苏广家具的肩部多是平齐的。清前期造办处风格的部分家具肩部多是格肩与大边交合的。北方民间家具因用料硕厚,其带用料厚度往往超过桌边,故其带肩多削成八字抹头肩或圆形馒头肩。

    带榫与大边交结则有如下规律: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