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骧家具杂谈

2010-03-30 07:59 来源: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在传世的明清古家具中,有一种是用黄花黎、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料的薄板镶贴在楠木、樟木、杨木、松木等较软木材的表面,经打磨、雕刻而制成的,老行活称其为”包镶”家具,现多俗称为”贴皮子”家具。

    其实,”包镶”与“贴皮子”工艺有所不同,”包镶”是‘巴名贵的硬木料锯成3—5毫米的薄板,用热鳔胶逐次包贴在较松软的木材表面,再经组装刮磨而成家具。“包镶”是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用的一种传统的家具装饰工艺。

    而“贴皮子”工艺则是近现代木器装饰工艺的一种。”贴皮子”就是将较珍贵、美观的木材用热水浸泡软化后,用大型木工机械将其旋切成或刨切成1毫米左右厚的薄型木板——”皮子”,再按木纹走向拼成各种图案,贴于家具表面,俗称”贴皮子”,是近现代西洋家具的一种工艺称谓。
所以,”包镶”和”贴皮子”二者之间在产品质量上有较大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包镶工艺有如下优点:

    一、在保持相对较高档次的基础上经济实惠,能使贵重的珍稀木料消费最少化。如在古建的落地罩的边框上、大型家具的板面上、顶箱立框的腿框上等使用包镶法制作,可节约大量的珍贵木材,经济可行。

    二、坚实稳固。大凡珍贵的硬质木材,在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下,千缩湿涨的变化极大,如大面积集中使用同一种硬质木材制成的器物或装修,日久则极易松散变形。如用较松软的楠木、松木等做成胎骨,外表再包镶粘贴硬质的珍贵木材,这样制成的家具及装修,只要不遭受过度的潮湿,会十分坚固耐用。

    三、”内涵”丰富。用楠木,樟木等材料做包镶家具的胎骨,不但松软不易变形,往往还会带有浓郁的自然香味,要使包镶家具在有华美高贵的外观气质的同时,还能放出阵阵的幽香,不但能提神怡情,还可防虫防蛀,丰富了家具的内涵功能。

    四、轻便。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家的车船轿辇等交通器具上所用的家具,常用楠木、榆木等轻软木材做胎骨,上包紫檀、花黎等名贵木材作装饰,可兼收轻便与高贵之效。

    北方民间所见到的传世黄花黎包镶家具多为明式风格,最多见的品种为顶箱9件柜,三屉闷户橱和衣箱、官皮箱(图2)等箱柜类家具,其中犹以闷户橱制做最为精美,其比例严谨,瞄Ij生动,极具装饰韵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北方民间明式家具中的精品。

    从以上为数不少的传世的明式包镶家具来看,黄花黎木料在明清时期已十分昂贵和匮乏了,而所见民间传世的带清中期风格的包镶家具,均以红木来作包镶材料了,除仍有极少数的广式家具仍用黄花黎木料制做外,清中期以后用黄花黎木做包镶的家具已极为罕见了。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