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在中国家具形式变革发展的历史中处于一个特色的过渡阶段,是高型家具和矮型家具并存的历史时期,而后“垂足而坐”为人们起居的主要形式和习惯。在家具风格方面五代又一改唐风,另立新意,变唐家具之厚重为轻简,浑圆为秀直。《韩熙载夜宴图》、《勘书图》和《重屏会棋图》等画中家具的造型装饰与唐家具明显不同,产生了新的品种——圈椅、栏杆床,显著地表现出家具体态的秀丽和装饰的简化,因而五代的家具是宋代家具简练、质朴新风的前奏。五代十国的家具不太追求花饰,趋于朴实无华,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略见一斑。韩熙载当时为中书舍人,奢华淫乐为最,府中家具应是上层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观画中床等家具式样大都简洁素雅不作过多雕饰。只有在描写宫廷生活的《宫乐图》中的家具才有花饰,保留了唐代遗风。 ●宋元时期 宋元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起居方式由席地坐转变到垂足坐。宋代家具一反唐代浑圆与厚重变圆形体为矩形体继承和发展了五代的简洁秀气,样式变化不大,大多无围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五代时期的家具受到梁木构架的影响,渐渐脱离了唐代的壶门结构,到了宋代框架结构己基本成熟,这也成为宋代家具清秀的造型的一个基础,为明式家具高峰期的到来拉开了序幕。床榻丧失了作为座具的功能,只用于卧息睡眠的专用家具。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时期,中国家具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高档家具系统建立并完善起来,在总体风格上呈现挺拔、秀丽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床榻在式样上更加美观,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果说唐代家具的华丽,只能是统治阶级的“阳春白雪”,那么到了宋代,家具才真正成为走入平常百姓家中的产品。这时的家具体现出了更人文、更工艺、更科学的构创思想。如山西汾阳金墓彩绘壁画中的卧床,不仅单处一室,且在其两侧各置一扇固定的隔扇门。隔扇与门板面心皆雕饰如意、菱花等纹样,床上设有床帐,床后靠墙处设有床围,床座外侧为封闭式挡板,体现出家具组合装置的人文与科学,及装饰工艺的精巧与完美。 宋代榻的型制也较丰富多样。《捣衣图》中的壶门榻,《听阮图》中的托泥榻,《高僧观棋图》中的榻的形式,在《槐荫消夏图》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老者,有躺卧在槐荫下的榻上乘凉消暑的情景,图中可见壶门带托泥式,榻面四角为45度格角榫连接。造型制作十分精美,尺度宜人,显示了宋代床榻生产的较高水平,宋代通常在榻上髹漆,但装饰与髹漆规定严格,士庶僧道无得以朱漆饰床榻。 ●明清时期 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得到发展,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工具也愈加发达,城市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江南园林的建造等这些方面都刺激了家具的发展。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技术交流,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木、紫檀木等家具原料,从此南洋诸国与中国来往密切。家具至明代已是品种齐全,造型丰富,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可以说是中国家具的成熟期和总结期。这一时期也堪称中国床榻制造技术和造型艺术的黄金时代。 明代的卧具主要由床与榻两大类组成。其中榻类又分平榻、杨妃榻和弥勒榻3种,床类又分成儿童床、架子床和拔步床3个系列,各具特色和功能。 平榻,俭朴简单,由四腿支撑榻面构成,榻面多作棕藤屉面。民间布衣多用之。 杨妃榻,又称美人榻,多供妇女小卧、靠坐休息之用。尺度较小,制作精良,棕藤屉面较窄,榻的一端为曲尺形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