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山失地节节败退 中国南通是工艺美术品重点产区之一。资料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国民间传统工艺有23个品类,南通占了16个,当时的绣衣出口占全国13%,工艺帽出口占全国4%。 而今,南通工艺美术境况已风光不再了,“除了红木雕刻、工艺帽等少数品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外,绝大多数生存艰难,处于‘保种’状态”。 据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介绍,南通扎染曾是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而今销量锐减,企业萧条;刺绣、蓝印花布、剪纸、灯彩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民间技艺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业内人士将其称为“失山失地,节节败退”。 “工艺美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苗金卫对《法治周末》说,有些民间技艺可以实现产业化,如红木雕刻、风筝等,但也有的因为应用范围小,产量极低,只能由政府扶持才能生存。 传统工艺美术的劣势,从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坚白的谈话中也可见一斑:厦门工艺美术业辉煌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有漆线雕、箔画、珠绣拖鞋等传统工艺品。 如今珠绣拖鞋已经消失,箔画生产也极度萎缩。漆线雕一度作为闽南民间工艺品的代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如今也苦苦支撑。主要是因为内地一些厂家也纷纷生产,厦门厂家用工成本高,竞争处于劣势。 据“十一五”期间全国工艺美术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发展良好的959个,占51.42%;生存困难的536个,占28.74%;濒危和停产的370个,占19.84%。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玉器厂总工艺师高毅进呼吁政府拨款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基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明确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保护措施,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供良好的进修、培训、工作和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