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创新之一:星巴克--四种元素营造“第三

2010-05-24 13:41 来源:管理人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有这样一家咖啡店,它拥有7569家风格迥异的连锁店铺,拥有数以万计热切的咖啡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以独特的流行文化自居,他们称自己为咖啡老饕。它拥有雄厚的资金链,得以在全球30多个国家扩张。在日本,它以每5~6天一家新店铺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的不同区域,它的年增长率为30%~50%。

  不用说,这家咖啡店就是星巴克,它独特的“第三空间”(消费者在生活中除了家、公司以外最常去的第三个地方)经营理念,使得这个以海妖为标识的公司拥有了如海妖般无法抵御的魅力。

  从意大利移植到北美的浪漫灵感

  星巴克原来是一家开在咖啡豆集贸市场旁边,以出售高级咖啡豆为主的小店铺。在霍华德经手管理这家公司之前,这家名为星巴克的咖啡豆专卖店,已经在西雅图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并且通过邮购方式,在全国市场拓展了稳定的消费市场。

  霍华德加入星巴克后,很快接触到了咖啡市场的潜在需求。在一次偶然去米兰的途中,他见识到了意大利咖啡的花样繁多,以及意大利人对咖啡如同生活般的热爱。这让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与美国人每天五大杯味道寡淡的咖啡生活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截然不同的咖啡消费状态,让霍华德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业机会。

  星巴克以它独特的“第三空间”(消费者在生活中除了家、公司以外最常去的第三个地方)经营理念,使得这个以海妖为标识的公司拥有了如海妖般无法抵御的魅力。

  这一商业机会就是,改变当时美国人以家庭自制咖啡为主的习惯。营造出古老的欧洲咖啡馆文化。“当时我的想法是,这可以让咖啡店变得高尚浪漫些,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正符合了人们对舒适、浪漫的社交场所的需求。”霍华德后来在回忆录中,为自己的灵机一动而感到庆幸。

  “第三空间”的四大元素

  “星巴克成功的基石在于顾客、员工和投资者对咖啡共有的热情。”星巴克的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如是说。显然,在这三者的排序上,顾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星巴克的营销观念中,发掘顾客的需求也成为了铸就星巴克的独特性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空间的概念并非我们凭空而造,而是通过发掘顾客的需求,最终形成这样的一个想法。”美大星巴克的代理总裁王朝龙告诉记者,“第三空间”的概念实质上应需求而生。

  星巴克的总裁霍华德也曾经总结,星巴克之所以拥有海妖般的吸引力,源自于四个方面的能量:一是浪漫的味道,星巴克的店铺装修具有异国风味,来一杯为美国人并不熟悉的苏门答腊或者玛吉雅朵咖啡,可以为乏味的日子平添几许浪漫。星巴克在店铺的设计上,可谓是费尽心机。从家具摆放的方式,到咖啡器具的光泽,从墙面的图案与咖啡杯的暗合,到光线的明暗程度,每一个因素都经过设计和思索。在西雅图,星巴克成立了独立的设计研究部门,来为全球店铺做店面设计,以求达到风味各异,但风格统一的感觉。“店内咖啡的煮沸温度和摆放时间,以及店里磨咖啡的声音,我们都认为是星巴克店铺不可缺少的元素。”王朝龙说, “对于质量的苛求,也是品牌营造的一部分。”

  二是负担得起的奢侈。在每天购买咖啡的人群中,有平民学生,也有外科医生。“平民学生或许无法负担得起奔驰汽车的费用,但是他可以和外科医生一样,每天享受一杯最好的咖啡。”

  三是众人的绿洲。星巴克倡导,在纷扰不堪的社会中,提供一个静思的环境。店员亲切的微笑和快速的服务绝不会干扰到顾客。“这与快餐不同。在快餐店,经理们想的是,怎么样加快店内的人流速度。而在星巴克,我们考虑的是怎么让顾客越坐越舒服。”王朝龙说,“我们并不因此而疑虑成本的增加。我们让店员这样说, 如果你有空,请多坐一会儿。如果你有事,请下次再来坐。”

  四是悠闲的交际空间。上世纪90年代,咖啡馆成为了美国人流行的交际场所。有社会学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咖啡馆提供给人们没有威胁感的聚集空间。是在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个好去处。这种非正式的公共场所,让人们有机会暂时脱离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在欧洲,咖啡馆长久以来担任着这一功用,但是在美国很少有类似的场所。而在中国,近代有茶馆,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类似的场所却越来越少了。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市场营销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