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三个步骤(2)

2010-06-15 16:19 来源:管理人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其中

    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

  ●产品的结构、技术条件、合格证设计、材质审批流程

  ●工艺路线、工艺规程、材料、规格代用审批流程

  ●供应商资格认定、协作单位资格认定流程

  ●原材料、外构件检验、外协件检验流程

  ●产品检验标准审批流程

  ●自制件检验制度及检验、废、疵品处理审批流程

  ●设备检修制度、量具、夹具、工装鉴定制度及流程

  ●操作者定期考核及培训制度及流程

    提高产品性能:

  ●人才引进、岗位培训、知识更新;

  ●建立产品情报收集网络、用户调查制度、产品使用调查

  ●建立企业标准、建立设计过程标准使用审批流程

  ●建立新产品开发项目内容、进程的项目管理

    而从成本控制方面

    变动成本的动态控制:

  ●细化生产环节,按工序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各种工时定额、设备开动时间、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

  ●按管理环节制定资源占用和资源消耗量

  ●供应商各项管理流程、采购价格管理流程

  ●编制计划的同时编制变动资金预算

  ●调整计划时同时调整变动资金预算

  ●执行时按动态资金预算加以控制

    控制固定成本,首先要加强企业预算,建立费用标准要控制企业规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控制直接生产人工与非直接生产人工的比例,和工资、福利的比例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既要避免资产流失,又要合理执行折旧,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在办公管理方面,严格办公预算,精简机构,优化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

    在注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控制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控制是企业赢利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主要从销售、采购、生产成本、工作效率等方面加以考虑。销售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合同评审流程;采购风险控制是供应商资信、比质比价和招标等;生产成本主要从资源消耗、质量控制和计划控制;管理效率主要从建立指标体系和考核等。

    在本小节的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业务流程或管理制度在一个企业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经营的变化、规模的变化,管理也要变化,持续创新(改进)是需要经常进行的。

    企业动态建模是信息化的重要过程

    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优化后,将形成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这些管理制度的形式是厚厚的文本文件,如何执行,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中执行,就需要将这些规章制度“数字化”,或称之为“企业建模”。

    企业建模包括三个步骤:业务建模、组织机构建模和管理建模。

    建模的第一步是企业的业务建模,首先进行管理分类,可以把企业管理分为销售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产品管理、工艺管理等等。对每一个管理分类可以进一步按业务性质进行分类,如采购管理中可分为供应商管理、采购价格管理、采购作业管理等。对每一项业务分类再分为具体的业务流程,如一般物品采购流程、招标采购流程、危险品采购流程等。针对每一种采购流程规定作业程序,如一般物品采购流程是:首先办理请购手续,汇总形成采购计划,制作采购合同,到货后办理收货单,进行检验,办理入库单,接收采购发票和办理付款,业务建模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建模的第二步是企业的组织机构建模。组织建模是根据管理咨询以及业务流程优化后的企业组织机构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包括集团、企业、部门、科室、岗位、定员编制、员工及各种数据,包括联系方式等。如下图所示:

    当企业的业务模型和组织机构模型数字化以后,就可以进行第三步工作—建立管理模型。管理模型是从企业管理流程的角度,对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授权,比如销售订单在订单金额大于四万元的情况下,承办、审核、批准这些环节分别应该由哪个部门、哪个岗位或哪个级别的人员来完成,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处理,应由谁来替代,并且要规定,执行每个环节应该在多长时间完成、消耗什么其他资源及消耗量,这些数据为员工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建立好企业管理模型后,我们从各部门岗位的角度来看,就是岗位责任制。

    企业管理模型的建立要根据规章制度,落实七个要点(五个W两个H):

  ●为什么要做Why

  ●谁来做Who

  ●做什么What

  ●什么时间做When

  ●在哪儿做Where

  ●怎么做How to do

  ●做多少How many

    ERP系统的成功实施

    关于ERP系统成功实施方面的文章有很多,这里只补充论述一些不同的观点。我们看ERP软件产品在应用中的增值过程:

    ERP产品从设计阶段就应该按这个价值链的顺序来考虑设计原则:

  1. 易实施性

  2. 易使用性

  3. 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易实施性”必须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ERP产品是由实施人员通过培训,将其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包含的知识转移给企业的使用者,某种意义上讲,实施人员是ERP产品的第一“用户”。如果产品不“易实施”,实施周期就长、实施成本就高,软件公司就不可能盈利,始终会在行业公认的恶性循环中摆脱不出来。因此“易实施性”是应用软件行业改变经营模式,实现盈利的决定性因素。产品“易实施”,要“易”到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顾问们,甚至企业自己的人员都能实施,当然要经过培训并取得认证资格。

   “易使用性”是成功的关键

    产品的“易使用性”非常重要,我们的程序人员往往不太重视这个问题。企业的程序使用者熟悉管理、熟悉业务,有他们通用的“语言”,而我们产品的用户界面有时不很友好,经常有一些诸如“属性”、“类别”之类的词出现,造成理解上的问题。因此软件的用户界面,包括单据、表格的字段名称、排列要非常注意,从提高“人性化”的高度处理细节问题。

   “先进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先进的管理技术体现软件的价值,企业通过软件实现管理的“柔性化”、“精细化”、“智能化”和“动态化”,在管理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我们的企业信息化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业务为基础,利用业务构件,实现管理咨询、信息资源规划、组织建模、管理建模,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的统一定义和集成。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