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古老文化的汇合 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印度释迦族净饭王太子创立了佛教。 据中国佛经记载,青年的释迦太子在接触了解国内种种现象之后,认为「世界即苦」。为使人类摆脱苦难,太子出家寻师访道,经六年刻苦修行而未果,后静坐于菩提树下而悟真谛,自此传教四十年,收下宋灏弟子,奠定佛教教义,组成传教的僧团。太子去世后,佛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为「佛」,意译为「觉悟了真理的智者」。又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到了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扩大版图,并以佛教作为「文治」的手段其后迦腻色迦王更以佛教立国;在首都健陀罗广建寺庙佛塔,大事雕刻佛像,是为「健陀罗风格」佛雕艺术之始。数百年间,佛教成为印度半岛上最重要的宗教,是南亚大陆上发展闻名的印度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在菩提树下悟道的释迦牟尼,和在山东洙泗弦歌之地讲学的孔夫子大抵同时。当佛教在印度经过了五百年发扬光大而传入中国之时,孔夫子的儒学也已被大汉天子尊为治国之纲了。儒家学说进入庙堂之上,从此成为中华文化之正统。 佛学与儒学,产生于亚洲的两个最古老的民族身上,其发生和发展,令人吃惊地平行,而当两者相汇时,不仅没有产生仇视和排斥,而且互相吸纳,变得更加灿烂。 中国原始的宗教,与西方基督,东方伊斯兰的一神教不同,属祈祷自然或祭祀先人为主的多神教。无论帝王的宗庙,或民间的祠堂等等,其宗旨都是祈求民族之福祉,并泽及后世。是故佛教传入与原来宗教并无冲突。不仅没有触发宗教战争,而且能兼收并蓄。既为多神,再多一佛也无所谓,而佛之普度众生与庇佑后人完全可兼容,于是为善布施乃是积阴德之事、惠后人之举了。 佛教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教化从独尊儒术到三教一家。三教者,孔、释、道是也。孔学本非家教,但其文化底层,与祭祀先人、祈求福祉的宗教息息相关。孔学以仁为核心,其义为修身治国齐家,与佛家明心见性、修行觉悟、普度众生的宗旨是平行的。而孔子「多闻阙疑」的教诲,更使中国人虚怀若谷地吸纳外来文化。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虽与儒家积极用世相左,但其最终目的并无矛盾,故孔子只有「鸟兽不可与同群」之叹,而与佛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颇相似。故三者融合成了新的文化,绝不奇怪。如今,作为文化现象,我们对佛教已非常熟悉了,汉语中许多基本词汇,例如「觉悟」、「原因」、「缘固」、「真谛」等等,都来自佛教,许多成语如「天花乱坠」、「三生有幸」等等也是如此,连「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佛教诲语也成了民间的口头禅了。 西汉哀帝元年,佛教便已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传说明帝夜梦顶放白色霞光的金甲神人在殿中飞来飞去,面带笑容,频频颔首明帝早朝时问于群臣。传毅说这是佛显圣托梦于君,乃是国家昌隆之征兆。明帝遂遣人出使印度求佛,继而出现了汉译的佛经和传教的沙门。 汉本重神仙方术,于是,佛在汉化文人的笔下,也成了身长丈六、色如黄金、中佩日月之光且变化无穷、无所不入的神仙。尽管如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影响并不大,就连佛教徒本身,也只是削发而不受戒,佛堂建筑,往往沿用朝廷的官庑寺衙,而斋供礼仪,也按中国固有的祈祷方式进行。 汉末的动乱,加深了人对本身的自觉认识,魏晋玄学开拓了理性的探索。把老庄之说比附佛教教义也成了一代学风,佛家与儒家也在对人生的现实讨论中达成了统一,双方已能在文化上产生新的互相适应。在这样的条件下,佛教这一外来的宗教文化现象,便能立足于中国土地并影响中华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