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至清早期的婴戏图动作较为夸张,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似胡人跳舞,从画中能鉴赏出契丹人或匈奴人能歌善舞的场面,有极强的美感和浪漫主义气息。常见题材有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十六子、百子、五子登科等。清中期以后,画面趋于写真务实,动态平和,动作呆板,虽五官清晰,却无孩童特有的顽皮机灵。 婴戏图纹在明清得到了鼎盛发展,其创新的题材如永乐首创的十六子及嘉靖开始的百子图,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场面热闹,幼童神态各异,所隐藏的寓意也不尽相同。百子图,也叫百子迎福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它的一种特定含义,由于它含有大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了极致。百子图自出现以后代代因袭而成传统的图案,一直流传到晚清民国,得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青睐。 在明清的宫廷之中还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幅很灵验的百子图,哪个妃嫔能得到它,在房中挂上一百天,每天对着那一百个小儿祈祷上一百遍,就会感动其中的一个,投胎过来做子嗣呢。这也给百子图笼罩上很多神奇的色彩。 在中式传统家具上,常以婴戏图或百子图装饰屏风和箱柜一类家具,又往往使用百宝镶嵌的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