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图,又称婴戏纹,是以儿童游戏为题材,描绘孩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大多活泼有趣、逗人喜爱,充满了的情景,大量使用在古代绘画、瓷器、玉雕、木刻、刺绣等作装饰图案。这些婴戏图体现了人们自古至今对孩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祝愿。 婴戏装饰图纹,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民俗心理,形成于民俗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的民俗情结,这与早期人类对大自然认识迷信,新生儿易于夭折等因素有关,而且传统的封建社会把 “君臣父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男权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家中生育男丁则烧香祭祖,叩拜送子观音,筹请左邻右舍,使得儿孙满堂、传宗接代的旧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五婴抢冠、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的图案成为古代常见的装饰图纹,这些吉祥的图案寓意都寄托了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印证了古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无论从衣着服饰,还是神情形态,还从未发现有女婴参予婴戏的装饰图纹。 我们无法界定婴戏图纹的最早起源,较为普遍的认为婴戏图案不晚于唐代。《宣和画谱》中说唐代画家张萱“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张萱能很好地把握住儿童的人体比例和风格,克服了唐以前儿童图案“貌小体壮”的不足之处。据考证,运用在瓷绘装饰工艺上起源于唐代青瓷,如长沙窑瓷器上釉下褐绿彩婴戏莲纹。 宋以来,绘画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批擅长绘画儿童题材的画家。宋代儿童题材画家更是名家辈出,如北宋著名写实画家苏汉臣,曾任宋徽宗赵佶的宣和画院待诏,他画中婴儿 “天真烂漫”、“深得其貌而更尽神情”。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一批宋代的婴戏图,我们可一睹其风貌,如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婴儿群舞图》、《萱草婴儿图》,李嵩的《市担婴戏图》,苏焯的《端阳婴戏图》等。 宋代瓷器上,通过刻花、印花、绘画等工艺技法,将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海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等儿童嬉戏玩耍之生活画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将儿童的娇憨之态发挥得惟妙惟肖,传神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