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师椅使用朝代的历史考证

2011-12-08 08:17 来源:中华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导读:我国古典家具多数是按使用功用或结构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以官阶命名并且与具体的历史人物相连系的并不多,“太师椅”是一个特例。太师椅出现于宋代,是具有折叠结构的交椅的一种。即太师椅最早使用是从宋代开始的。

    1979年出版的《辞海》“太师椅”条说:“一种有靠背和扶手的大圈椅。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又云:‘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遂号太师样。’后世因有太师椅之称。”

    同年出版的《辞源》“太师椅”条在引证《贵耳集》上段文字后,又引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物带人号”条的资料称,“椅之桮棬联前者,名太师椅。”于是下结论说:“今称大圈椅为太师椅”。

    日本诸桥辙次著《大汉和辞典》“太师椅”条作了这样的解释;“宋朝太师秦桧坐过的椅子。背高呈圆形,现称大圈椅为太师椅。”

    以上几部有影响的辞书关于太师椅的解释,都有值得修正的地方。

    太师椅出现于宋代,是具有折叠结构的交椅的一种。即太师椅最早使用是从宋代开始的。

    我国家具历史久远,到公元10-12世纪宋代有了巨大发展。以椅、桌为代表的高型家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家具的主要类型。千余年来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从此改观,这无疑是我国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折叠结构的交椅就诞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太师椅也在交椅的基础上被创造了出来。

    从出土文物和传世绘画上看,宋代交椅有四种类型:

    (一)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末尾,医生兼药铺主人的赵太丞家,柜台前有一把交椅就是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图形很清晰、完整,而且形象比较准确(图一)。

    (二)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宋人萧照《中兴祯应图》第五段、第六段中都有一把这种式样的交椅,图形也十分清楚(图二)。这种打槽装板的竖向靠背,做法当比横向靠背要进步一些,使用起来也比较舒适。这种做法,经元代而沿用于明、清。

 
    (三)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圆形搭脑又称“栲栳圈”,是我国古代木工匠师的一大创造。宋人《蕉荫击球图》上主妇使用的交椅就属于这一类。圆形的椅圈,绳编的软坐屉,可开可合的折叠结构,都画得很清楚(图三)。

    (四)圆形搭脑、竖向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的交椅:宋代人称这种形式为“太师样”,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太师椅的早期式样。从发展看,这种功能完备、构造复杂的太师椅是四种交椅中较晚的一种;它出现于南宋,曾经作为一种家具新式样流行一时,宋人笔记中多有记录。

    《辞海》、《辞源》都曾引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有关太师椅的文字,但所引不全。这则资料的全文是这样的:“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在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今诸郡守卒必坐银校椅,此藩镇所用之物,今改为太师样,非古制也。”

    文中的“校椅”就是交椅,“秦师垣”就是历史罪人秦桧。“自来只有栲栳样”说法不完全确切。宋代也有直形搭脑的交椅,上面提到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兴祯应图》就是证明。但这里清楚表明当时为“奉承时相”所改进的称为“太师样”的坐椅是一种交椅,而且是一种具有圆形椅圈,就是所谓“栲栳样”的交椅。这种加上了荷叶托首的式样,“非古制也”,是刚刚创制出来的新型交椅。至于它的命名,是和当时权倾东南的奸相秦桧相连系着的。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写了鞭挞岳家世仇的一则掌故,也涉及太师椅。《桯史》卷七“优伶诙语”条云:

    “秦桧以绍兴十五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丁丑,赐银绢万疋两,钱千万,綵千缣。有诏就第赐宴,假以教坊优伶,宰执咸与。中席,优长诵致语,退。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椅从之,诙语杂至。宾欢既洽,参军方拱揖谢,将就椅,忽坠其幞头。乃总发为髻,如行伍之巾,后有大髻环,为双叠胜。

    “伶指而问曰:‘此何环’曰:‘二胜(圣)环(还)。’遽以朴击其首曰:‘尔但坐太师交椅,请取银绢例物,此环(还)掉脑后可耶?’一坐失色,桧怒。明日下伶于狱,有死者。”

    这里伶人拿上舞台的一件道具,或称为“荷叶交椅”,或称为“太师交椅”。可见太师椅就是“太师交椅”的简称,当时是一种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这一点与《贵耳集》所记是一致的。

    宋人王明清《挥麈录》卷三也记载了宋代太师椅的做法,与《贵耳集》和《程史》可以互为补充:

    “绍兴初,梁仲谟汝嘉尹临安。五鼓,往待漏院,从官皆在焉。有据胡床而假寐者,旁观笑之。又一人云:‘近见一交椅,样甚佳,颇便于此。’仲谟请之,其说云:‘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而寝。’仲谟云:‘当试为诸公制之。’

    “又明日入朝,则凡在坐客,各一张易其旧者矣,其上所施之物悉备焉。莫不叹伏而谢之。今达宦者皆用之,盖始于此。”

    至于在当时这种新家具式样是由于吴渊“出意撰制”还是梁仲谟的改进,是无关紧要的。

 
    安有荷叶托首的宋代太师椅的形象,在宋人《春游晚归图》中描绘得很清晰。《春游晚归图》画的是宋代一个高级官宦春游骑马而归,马前马后有十数侍从簇拥,马后一个侍从肩扛的正是一件这样的太师椅(图四)。其特征,一是具有圆形的椅圈;二是有一木质荷叶形托首借一长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供仰首寝息;三是具有可以开合的折叠结构。这三点正是宋代太师椅的特征。

    【明代太师椅是圈椅】

    宋代出现的直形的搭脑的两种交椅和圆形搭脑、竖向靠背的交椅,在元、明时期仍然流行,名称一般都称为交椅,如《鲁般经匠家镜》关于交椅的记载就是如此。传世的元、明交椅实物,我们今天尚可见到。但被宋代人称之为太师椅的那种带荷叶托首的交椅却从历史上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与秦桧其人有关,由于人们唾弃秦桧,与秦桧有瓜葛的这种交椅也就容易被排斥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附加荷叶托首的交椅结构复杂,有失坚固,当初“奉承时相”特地作几件尚可,如果作为广泛使用的家具,局限就太大,因而不久就归于淘汰。

    明代人常把圈椅称为太师椅。

    圈椅的出现,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当在明代。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个圆形的椅圈,这是受宋代圆形搭脑型交椅的影响和启迪而创造出来的。《万历野获编》中说“椅之有桮棬联前者,名太师椅。”这里的“桮棬联前者”就是指圆形的椅圈,也就是“栲栳样”。

    圈椅和交椅完全不同,前者是框架固定结构,后者是可开可合的折叠结构,两者造型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从家具分类学上说,它们分属不同的亚目。因此明代的太师椅和宋代的太师椅虽然名称一致,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继承的关系。

 
    明代的太师椅传世实物很多,多有十分精美的。载于《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的一件大圈椅,舒展稳重,气度宏大,就是明代太师椅的杰出代表(图五)。苏州制作现仍保存在苏州的一件杞梓木(鸡翅木)太师椅,造型也很有气势(图六)。

    【清代太师椅是扶手椅】

    清代以来,太师椅这一名称仍为人们和工匠所沿用,但具体所指既不是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也不是圈椅,而是一种风格稳重、尺寸稍大的扶手椅。

    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的《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靠背、太师、鬼子诸式。”这里把太师椅与圈椅并提,可见二者互相区别。清人李渔的《一家言居室器玩部》暖椅条又说:“(暖椅)如太师椅而稍宽。彼止取容臀,而此则周身全纳故也。如睡翁椅而稍直。彼止利于睡,而此则周身全纳故也。如睡翁椅而梢直。彼止利于睡,而此则坐卧咸宜,坐多而卧少也。”对照原书上的插图,李渔这里所说的太师椅指的是一种“止取容臀”的屏背式扶手椅。

    为什么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呢?除了表示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的敬重以外,还因为晚清以后这种屏背式椅子的装饰有时采取狮子题材的纹样,如“狮子滚绣球”、“太师少师图”等。“狮”字谐“师”,“大狮”谐“太师”,“小狮”谐“少师”,于是狮子纹样成了升官进爵的吉利象征,受到封建士大夫的欢迎,装饰这种纹样的椅子也就以“太师”命名了。例如明、清档案(陈)7897号陈设册中记有“二尺硬木太狮少狮椅子计八件,核银二百四十两”,就是证明。这种椅子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椅腿截断面多为方形式或方形变体。四腿上承带束腰的椅盘,椅子的下部俨然是一个独立的杌凳,在结构上与椅子上部截然区分。

    (二)椅盘上面安装屏风式的靠背和扶手。靠背多采取三扇屏、五扇屏或其变体。扶手也多为屏板式。靠背和扶手做成可装配的部件,应用走马楔与椅盘联结。

    (三)靠背和扶手或雕狮,或雕花,或镶嵌瓷片、瘿木、镙钿、大理石,或雕漆、彩绘,精美富丽;平素的比较少见。

    (四)椅子靠背都是垂直于椅盘。从使用功能看,反不如前代太师椅舒适。

(五)椅盘宽与深的尺寸比帝王所用的宝座要小得多,但比一般椅子略大(图七)。
 
    从以上对宋、明、清和近代太师椅的历史考察,我们了解到太师椅这一家具名称是一个俗称,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图八)。如果进一步考察,甚至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地区的具体所指也可能不一样。所以太师椅这一名称不具有家具分类学上的意义。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