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的“鸠杖”

2011-11-24 08:38 来源:中华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这是真事,有关手杖的真事,两千多年前,汉代汝南一个姓王的男子打了一位同是平民的老人,结果后果很严重,被抓了起来,判处“斩首弃市”;您还别说,还有更倒霉的呢,也是在汉代,一个小官,发现一个老人有作案嫌疑,就把他抓了起来,结果呢,老人没事情,这小官呢,本意为公事,结果还是被杀头。说到这里,您肯定以为我在编故事,其实我说的都是真事,上面说的事情在1981年甘肃武威出土一批汉朝竹简上就有记载。两个人那么倒霉,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老人不好,是因为他们动的是有“鸠杖”的老人。

(木鸠杖首,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是现在出土所见的所有汉代木鸠中,彩绘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鸠杖”就是在杖上部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的手杖。“鸠杖”是什么样的呢?直到近代,考古发现才揭开了鸠杖的真实面目。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墓出土了一根木竿鸠杖,长1.94米,圆径4厘米,竿头上镶有一只木雕的鸠鸟,出土时鸠杖平置在棺盖上,鸠鸟伸出棺首,木杖上还系着10枚东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高一米九多,这和我们平常用的手杖可是不同,这么高,手杖顶上的鸠鸟就不是用作把手的,而是一种仪仗。我们看到苏武牧羊的画像,苏武手中的“汉节”就很高,很威风,是抓着中间的,鸠杖也是这样。当然了鸠杖长两米左右,也不是孤证,甘肃武威古城乡五坝山汉墓出土长的鸠杖长达210公分,武威磨咀子13号墓出土鸠杖长达181公分。

    为什么“鸠杖”这么惹不起,话还要从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说起,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败了,项羽紧追不舍,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躲藏在树丛中。当时正好有一只斑鸠鸟落在树上,而且不断地鸣叫。项羽的追兵赶到,理所当然的认为树下无人,就没去树那边搜查。由于有了斑鸠的掩护,刘邦脱险了。等到刘邦当了皇帝,为了纪念这只不同寻常的鸟,所以做了鸠杖,送给老年人。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东汉继承了西汉的做法,《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意思是说秋天的第二个月,政府就要入户调查,超过七十岁的,要授予玉杖,并举行仪式,给老人送饭,八十、九十岁的,还要送礼物,这玉杖啊,长九尺(汉制一尺23.2厘米),顶端加一鸠鸟的装饰。

    那么鸠杖为什么送给老人呢,是因为古人认为鸠是“不噎之鸟”,用鸠鸟作饰物,可以使“老人不噎”。汉代特别强调以孝治天下,皇帝多次颁发诏令,明确老人应该享受的一些特权,汉宣帝时规定老者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鸠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所以鸠杖是惹不起的。如果有人对持丈老者不尊,那就视为“大逆”,招致杀身之祸。

    由于皇帝的提倡,汉代尊老养老之风盛行。我们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常能看到尊重照顾持有鸠杖老人的情形。四川彭县出土了一块画像砖,正面刻的是一座仓库,仓库前放置着量器,量器右边有一手执鸠杖的老人,手扶粮袋,中间一人正从仓库里拿出粮食倒入老人的袋中。成都郊区东汉墓出土一块画像石,画面左边也是一座库房,库房前有一人手捧器皿,正向画面右边树下手执鸠杖的老人走去。画像石中的鸠鸟的形状和出土的鸠鸟基本一致。

    从汉代起到清代,鸠杖形制有所变化,但尊老爱老的意思没变,汉初的时候可能是玉杖,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国力下降等原因,所以出现了木制的鸠杖。现在故宫藏一清代的鸠杖,高度已经没有汉代那么高了,此杖长118厘米,杖身紫檀木质圆形,直径2.5厘米。杖首镶嵌一只乳白色玉鸠,使用时,手心扶抓鸠背,大拇指与食指相握则恰好在鸠颈处,已经和汉代的鸠杖有了很大的不同。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