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百年的见证者
有这样一种家具:在阴天的时候,它能发出淡淡的香味,这种香气可以提神醒脑,甚至有人说它还能够驱邪避秽。不仅如此,这种家具甚至不需要上漆便能泛出特殊的油亮光泽,而且只要保养得当,它所历经的岁月越久,光泽感就越好。这,便是黄花梨家具——明式家具最辉煌和最低落的历史见证者。
疯狂的“木中熊猫”
斑驳的灰黄色树皮,带着一丝沧桑;淡色的小花埋于枝头之中,悄无声息;近似椭圆的树叶有序排开,仿佛鸟类的羽毛。在海南岛的羊山、吊罗山等地区,稀疏地生长着这些极其少见的黄花梨木。
尽管这些生长黄花梨的地方山清水秀,然而,这里却处处充满着“惊心动魄”:没有谁能够保证,这些珍贵的树木是否早已被人发现。也没有谁能够知道,这些树木是否会逃脱被刀斧锯凿觊觎的命运。数十年来,海南岛上的黄花梨已经越来越少,少到几乎很难在野外发现。而侥幸发现的那些,恐怕也都是挣扎在生命的边缘。曾经黎族原住民用来制作酒杯、织锦工具甚至米缸的黄花梨俨然成为“木中熊猫”。
据报道,在1985年的时候,海南黄花梨的价格仅为每公斤2元。到了1992年前后,这个数字到了每公斤12元,涨幅并不算太大。然而,之后的情况便有所相同了:2002年,市场上的海南黄花梨价格几乎涨到每吨2万元左右。到了2010年前后,更是蹿升至每吨800万至1000万元,甚至到了有市无价的地步。最近的8年时间里,海南黄花梨的价格翻了400倍不止。海南黄花梨的原木如此,成品的价格就更高了。
高峰与低谷间的徘徊
事实上,早在唐代,黄花梨家具就已经普遍在中原地区出现,当时的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这样记载:“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他所指的“榈木”便是今天我们所讲的黄花梨。而黄花梨家具真正迎来属于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在明代。
明朝是我国家具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期,工艺也达到了前所有未有的高度。这期间,因为产自海南岛的黄花梨质地坚实,肌理细腻,并且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味,加上黄花梨家具中所蕴含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境地,正好契合了明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内圆外方”伦理思想的认同,所以黄花梨家具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用黄花梨制作围成的后背及左、右三面安上围子的罗汉床、如同朝廷大臣帽子的官帽椅、用来写诗描画的扇面桌、用来隔断或者装饰的扇屏纷纷出现或者升级。
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实施了严厉的海禁政策,越南等地的黄花梨输入停滞,国内海南岛等地的黄花梨又完全无法满足市场巨大的需要量,再加上黄花梨漫长的生长周期,新栽种的黄花梨离成材又遥遥无期。红极一时的黄花梨到了清朝中期走入了“断代史”。
1980年代,冰封百年后,明式家具终于迎来了春天。划破漫长冬天的,便是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与《明式家具研究》这两本著作。明清家具又一次成为海内外收藏家门关注的焦点。自然,最能代表明式家具的黄花梨家具也迎来了她的新生。此后,黄花梨家具迎来了又一个顶峰,并且一直到今天,它依旧是家具收藏界中最受关注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