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坐具发展琐谈

2010-05-30 08:51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材料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人们都是非常讲究享受的,何以证明?仅凳类的坐具便可列出10余种甚至更多。但中国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祖宗们的享受观,享受的同时,必须注重修养。“坐如钟”,即是这种特殊享受观的具体体现。试看明清坐具,无论圈椅、玫瑰椅、花蓝椅、扶手椅、乃至于镶石嵌玉,总体上一定是方正稳重。

    现代人经研究后发现,明清家具不单是外观具有独特风格的美,也不是单是榫卯结构绝对精巧合理,就是其高度、弯度,尤其是靠背板的曲度,竟然都与现代人体工学不谋而合!然面那四平八稳的总体造型,似乎界定了我们的老祖宗必须“正襟危坐”(似乎还大大有利于养生之道呢!),这种岸然严肃的表征,占据了我们的厅堂几百年。

    清朝末期,“门户开放”,西风东渐。欧美人活泼,激进的观念,缓慢而曲折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生活,连同我们的家具。民国初年,坐具上出现了“民国造”的洋椅子,像分档椅,颇具这一时期的家具风格。我们在看过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后,会发现白景琦家新老两处宅子内,摆放的是不同风格的家具,反映了那个时代家具风格的悄然变迁。正是从那个时代,“沙发”走进了中国的家庭。

    沙发是英文SOFA的音译,指有靠背和软垫的西式椅子。直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庭中有沙发者不过一二。一般百姓无力接纳,老式传统家庭更不屑接纳。在这个时期,开中式沙发之先河者,当首推杨耀老前辈。杨先生加大了明式扶手椅的尺寸,并使座面向内倾斜,配以坐垫,成为人民大会堂的首批“中式沙发”。

    “文革”十年,沙发亦遭厄运,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刀劈火焚者无计。据说当时的委托行拒不收沙发。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国人的享受理念。以北京为例,当初拆“抗震棚”之木料,就有些在锯斧下变成了流行一时的“简易沙发”。尤其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发展到了今天,琳琅满目的各色沙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沙发以它舒适,优雅的质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宠儿。以不同的高度、斜度、色彩、造型跻身于客厅、书房、卧室甚至于会议室。但当我们比较一下后会发现“沙发的造型与清式太师椅(行内称之为花篮椅)十分相似。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材料不同,高矮有异。

    一般而言,花篮椅座面距地较高,整个椅身以优质硬木为主(多为红木),有的嵌以大理石。最为精彩的,是在靠背,扶手及下牙处,一定要精雕细琢各种吉祥图案。所以,花篮椅展示给人们的,除了材质的天然纹理,主要表现手工技艺的精巧与细腻。

    沙发虽亦以木材为骨架,但要钉弹簧,铺底布,粘泡沫,蒙饰以各种面料。沙发面料包括真皮、合成皮、纺织品等。沙发展示给人们的是它的外型,是它的装饰面料。在异彩纷呈、百花争妍的今天,人们又在追求新的享受。新的享受理念是返璞归真,是传统的华夏艺术,是家具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的人在寻寻觅觅地搜购中式传统家具。

    由此看来,如何赋予传统坐具以更大的舒适性,是摆在家具界人士面前的一大课题。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