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家具,以其独特的材质、巧夺天工的设计和典雅古朴的韵味,近年来备受古玩收藏家的青睐,价格贵比黄金。然而在黄花梨的原木产地海南,它曾经却只是当地村民用于烧火煮饭的木材。在黄花梨家具价格暴涨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黄花梨家具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家具,以其独特的纹理、色泽、手感、香气和设计,成为了古玩收藏家继书画、玉器、瓷器之后新的收藏目标。近年来,黄花梨家具更是屡屡在拍卖时拍出天价,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黄花梨雕云龙纹4件柜以1100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国内古典家具拍卖的最高价。 黄花梨家具起源于唐朝,但到明朝末年才开始盛行。政治的黑暗使当时的许多文人开始逃避现实,转而寄情于艺术创造和物质享乐。文人的参与提升了家具设计与制作的文化韵味。当时的明朝海禁重开,以黄花梨为首的优质木料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在内因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黄花梨家具应运而生。 黄花梨木性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加上黄花梨质地细密,花纹清晰美丽、深纯雅洁,深受明代文人的喜欢。在董其昌等文化巨匠的倡导和直接参与设计下,黄花梨家具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愈加鲜明,延续到清早期后便逐渐登峰造极。 清代以后,黄花梨日渐稀少,一木难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百年战乱,社会动荡,明清家具大多流离失所,损毁将尽。而明清家具的用材传统及制作工艺亦被时代潮流反复推向边缘,日渐衰微,精于此道者后继乏人。据说目前尚存于世的黄花梨家具不过万件,而且70%在海外,这就更增加了黄花梨家具的珍贵性。 按照制作产地来分,明清黄花梨家具可以分为苏派和粤派。苏派黄花梨家具由于受江南深厚文化底蕴的熏染,精工细做,极具韵味,但存世数量已经是凤毛麟角。而粤派黄花梨家具存世相对较多,特点是用料大方,但相对苏派黄花梨家具则显得做工稍显粗糙,其飘逸和灵动逊于苏派。 黄花梨家具十分稀缺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其原材料——降香黄檀的生长极其缓慢,而且只有树干中的心材才能用于家具制作,至少百年才能成材。降香黄檀仅在我国海南、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和老挝等地有少量分布,所以业内又有人将黄花梨家具分为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两种,并认为海南黄花梨远胜越南黄花梨。事实上,两者在材质上区别不大。 在明清时期,海南黄花梨作为当地少数民族黎族的“土贡”,每三年向朝廷进贡一次。而在海南当地,黄花梨仅仅被当作普通的木材来使用,价格并不高。由于黄花梨有降低血压、清心明目之功效,在当地甚至以2元1斤的价格,被当作药材来收购。 最近20年中,随着黄花梨家具的价格高涨,其原材料黄花梨的价格也攀升了万倍以上,目前每斤原木的收购价格已经超过万元,贵比黄金。众多收藏家从海南当地的老房屋、老家具、甚至锅盖、米囤、锄把、犁把等处拆下黄花梨木料,用于家具制作。但经过近十年的旧料收集与使用,散落于民间的海南黄花梨旧料也已枯竭。 图片中展示的是海南永安红木精品馆的“镇馆之宝”——重达600斤,长近3米的海南黄花梨原木,也是目前海南现存的最大黄花梨原木。从市场价格来算,仅仅这一方原木,价格就已经接近一千万元。2007年,甚至有木器商购买了价值近百万元的金条用于换取黄花梨原木,生动的表现了黄花梨“贵比黄金”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