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专制主义时代及其巴罗克风格家具(3)

2010-04-29 08:41 来源: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路易十四对新教的胡格诺教徒的打击更是不遗余力,新教教会和学校被摧毁,新教教徒被改宗。1685年,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注:1598南特敕令由法国国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颁布,保证了胡格诺派有限的自由,虽然并未提出完全的信仰自由,但无疑向宗教宽容迈进了一大步),胡格诺教徒据以享有的宗教宽容被取消。此后,法国的新教徒即丧失了公民权利,其教士被流放,成千上万的宗教逃亡者从法国逃到英国、荷兰和德意志信奉新教的诸邦和美洲,法国也因此损失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流失了巨额资金。  从此,路易十四确立了绝对君主制度的典范,缔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法兰西。

    17、18世纪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正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嘲讽的“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一个帝国”。在神圣罗马帝国内,权力在不同程度上转到了三百多个君主、主教和大贵族手中,这些人在整个17世纪的所余年份和18世纪里统治着德意志的各色各样的邦国。许多小邦,尽管领土很小,但他们的君主仍企图使自己成为一个微型专制主义者。在他们当中,最令人注意的是奥地利,它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对内进行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对外进行领土扩张,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和受过教育的官僚机构。但是,由于地理上、种族上的不利条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能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而在其中可能最为成功的却是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布兰登堡——普鲁士。

    在俄国,著名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开创了富有生气的专制主义新局面。彼得的专制主义政权开始于1689年,这年他推翻了他的异母姐姐索菲娅的摄政政权并实行个人统治。在以后的10年,他游历欧洲,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回国后开始了他的“西方化”运动,但是他实行着拜占庭式的东方专制主义,凌驾在法律之上,继承了“伊凡雷帝”的衣钵,甚至对反对他政策的儿子阿历克谢严刑拷打而死。他在建立专制主义的手段上与路易十四同出一辙,建立庞大的常备军、以一个只起橡皮图章的元老院代替国家最重要的代表机构国家杜马,而精心设计的行政管理机器在俄国以后的200年里还被奉为圭臬。为了打开通往西方的窗口,他不惜与瑞典大打出手,并毫不犹豫地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芬兰湾的圣彼得堡,用一支农奴大军建造了这座巴罗克风格的城市,整个城市围绕着一个仿效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的宫殿而建成。1762年,皇冠传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手中,这个女沙皇的野心和意志足以与她的威严的前任并驾齐驱。

    欧洲专制主义以路易十四达到登极造极的地步,为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专制君主国家所效仿和追随。但是在客观上,这种专制主义扶植和鼓励了古典主义文化潮流,并将其推向高潮。古典主义时期往往被称为“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它的兴衰与路易十四漫长的统治相契合。路易十四时期,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彰显着国王的威势;一幅幅油画和一座座雕塑则塑造了太阳王君临天下的威仪;走向巅峰的古典主义喜剧则阐释着国家崇高的理念。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与专制制度所崇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严有机融为一体。法国在成为欧洲霸主的同时,也成为毋庸置疑的文化中心。正如威尔·杜兰所言,自西罗马奥古斯都以降,没有一个王朝像路易十四时代拥有如此多伟大的作家、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并在礼节、时装、思想、艺术上为他国所艳羡和模仿,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和伯利克里时代的希腊、奥古斯都的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时代的英国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座高峰。

    3 巴罗克风格

    “巴罗克”这个术语原来是对起源于意大利,后来在17世纪盛行的一种风格的贬义描述。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raco,意指畸形的珍珠。在艺术史上,它成为一个公认的术语,并带有批判意味,是由于19世纪瑞士历史学家布尔克哈特(注:Burckhard, 1818-1897,瑞士历史学家,致力于文化艺术史研究,强调研究文化艺术对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作用,主要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在著作中正式使用了它。

    巴罗克风格是介于风格主义(Mannerism)与洛可可风格(Rococo)之间的一种风格,开始是为了对罗马天主教堂进行改造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新教徒对基督教的批评集中在宗教的仪式和教义上,特别对教会出售赎罪券和罗马教廷的腐败政治不满。在教义方面,教会坚持解释圣经(Bible)的特权。与文艺复兴强调人道主义相比,新的思想更直接指向精神价值,它比人本身获得权利更显得重要。

    为了重构秩序和精神生活,改革的措施发端于特伦托会议(注: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年在意大利城市特伦托召开的与新教相抗衡的天主教会的第19次普世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教会制定了使用艺术家及其保护人的规则、教堂的艺术品必须表达圣经中的真理;在其它规定中,对裸体的艺术处理要严格遵循指定的礼仪。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