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兼有的不幸与伟大,正是这种危机所催生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如米歇尔·德·蒙田、让·博丹、托马斯·霍布斯、帕斯卡尔等思想家,更出现了塞万提斯、约翰·弥尔顿、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一剧中,表明了尽管人类磨难重重,但生活毕竟不总是一味苦涩,而宇宙的神圣安排也多少是仁慈和公正的。弥尔顿更在《失乐园》中认为,亚当开始学会接受人类充满道德责任感和痛苦磨难的命运,并在最后与夏娃一起离开了“伊甸园”,而整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在这一时期,视觉艺术最大的成就是出现了“风格主义”。最初它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画界产生的。“风格主义”把米开朗琪罗式的反古典主义及扭曲的裸体作为其风格的基点,以求得感人的效果,但风格主义的画异常强调躁动不安、不平衡以及扭曲变形。这种风格的后来者就是巴罗克风格。 2 欧洲的专制主义时代(1660-1789年) 从法国路易十四即位实行个人统治(1651年)到法国大革命(1789年)这段历史时期是欧洲的专制主义时代。法国的君主个人统治是欧洲专制主义的原型,此外还有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的统治者的中央集权政府的模式。不过,有一个重要的例外是英国,英国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专制主义的倾向已让位给寡头政治。 如前所述,整个欧洲经历了“严酷世纪”的令人震惊的混乱情况:到处战火纷飞,新教联盟和旧教联盟,亲哈布斯堡联盟和反哈布斯堡联盟进行了如火如荼的三十年战争。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专制主义带给许多欧洲人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希望。回顾17世纪使欧洲陷于分崩离析的战争,统治者们自认为专制主义会带来稳定的繁荣——“自由和富裕”以代替原来的混乱,就不难令人理解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专制君主就设法取得对国家军队的控制、对司法制度的管理和对赋税的征收和分配。为此,就需要一个首先对君主制本身效忠的有效的官僚机构,而不是对其社会经济利益与君主制相敌对的社会阶层效忠的官僚机构。它的最大障碍是教会、贵族、半自治的地区、可能将来会独立的代议团体(如英国的议会和法国的三级会议)。专制主义的历史,就是许多不同的统治者力图降低这些机构或阶层作用的历史。 路易十四的父亲路易十三和首相黎塞留励精图治,纵横捭阖,不仅使法国在欧洲的角逐中获得了优势地位,而且通过抑制国内权贵和促进商业而走向国家统一的道路。1643年,路易十三驾崩,年仅五岁的路易十四继任国王,开始了长达72年的执政历程。 路易十四在经历了法国两次“投石党之乱”后,于1661年亲政,在这一时期,开始树立绝对君主的权威,并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确立法国的霸主地位。 首先,在政治上,他宣布废除巴黎和地方高等法院讨论国王敕令的权力,并停止召开全国三级会议,通过把各地贵族集中到凡尔赛宫来的方法,削弱地方权贵实力,任命中产阶级领袖担任政府重要官职。他亲自主持国务会议、政务会议和财务会议,并掌握最终政策决定权。 财政方面,他以贪污腐化之名惩治了马扎然(注:马扎然是他母亲的情夫,他的前任首相)任命的财政大臣富凯,任命柯尔伯尔为财政总监。后者实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为法国确立了现代国家的基本格局。 军事上,路易十四重整军队,开始扩张。当时的目标是夺取西班牙属地以及与英国、荷兰、德国和西班牙组成的联盟对抗,在争夺地盘的同时,确立法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通过这些战争,法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盘和实力。1680年,巴黎高等法院正式宣布,路易十四为“大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王”。 宗教上,路易十四建立“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信仰”的信条,大力加以整肃。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欧洲国家分化成新教和旧教阵营,同一国内也存在着诸多宗教矛盾,往往成为政治摩擦和军事冲突的导火索。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也不可避免面临着同样的宗教问题。这种宗教问题又因路易十四的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而更加突出。路易十四为了巩固和确立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必须解决三种宗教矛盾:一种是王权与教皇权之间的矛盾;一种是国内正统天主教派和天主教异端派别之间的矛盾;一种是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 在这其中,他与当时的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十二世屡屡交锋。1693年,路易十四准许自己提名的主教可以否认四项条款(注:路易十四曾召开过教士会议,拟定著名的四项条款重申国王高于教皇的主张),新任教皇英诺森十二世承认国王有权任命主教(注:当时的基督教国家各教区的主教必须由教皇来任命),从而平息了与教皇的争端。 当时的法国天主教异端派别主要是詹森派和“寂静主义”派。路易十四对其坚决镇压。1709年,他下令将宣讲詹森教义的王港修道院夷为平地;对“寂静主义”派也毫不手软,1678年,他宣布该派为不道德的谬论,最后国王身边的大主教配合路易十四与该派展开论战,终于压制了寂静主义的喧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