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明历史相当久远,家具的雏形出现的也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定居部落的泥草屋和山洞里是没有家具这个词汇的。但是从我们的考古情况推断,当时的室内还是有一些具备家具功能的结构与物品的。这包括建筑本身附带的土台、土墩,还有石台、石块、木墩、草垫等。这与当时人们使用的陶器等共同构成了当时人们的财产。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现存的文物情况对比来分析当时的家具类物品的装饰情况是非常简单的,其复杂程度不会超过同时期的陶器与玉器的美观与复杂程度,这便是我们家具装饰的初期阶段。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形态的改变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集中与长足的发展,贵族的富有,宗教礼仪的需要,金属的出现……使家具也正式成型。从历史上看,夏商周一直到两汉时期我国最主要的家具就是铺在地上、以防潮、防湿为主要作用的“席”。当时的生活习惯以席地跪坐为主,这种生活习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很高,除了贵族统治阶层外,平民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很丰富。商代时青铜器已经在统治阶级生活中大量出现,从宗教与政治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到生活中用的酒器、餐具、炊具等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家具转化。以前祭祀用的用具礼器等如“几”“俎”“禁”等发展出了“案”“箱”“柜”等我们所熟悉的家具。从当时悬挂于堂上、尺寸超大的王权象征的礼器“斧”“钺”发展出了我们熟悉的屏风。普及率最高的“席”的功能在社会上层也逐渐兼顾了政治、礼仪等多种用途,与平民百姓的“席”无论是选材、设计、还是外观皆有不同,是显示气度与富华的含义丰富的精神载体。《周易·春官》中记载了“莞”“藻”“次”“蒲”“熊”等多种席。他们所采用的材料与花色各有不同,装饰手法也各具特色。当时的家具除席外,多数是采用浇注、雕刻手法纹饰精美抽象、夸张的图腾造型的青铜器。所以广义上说那一时期的家具是“青铜家具”。 木匠的祖师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的“公输般”世称“鲁班”,他是当时顶级的能工巧匠,为家具木工行业的最重量级人物,那一时期的建筑木结构逐渐成熟,战国后期的多数家具都是与房屋建筑内的梁架结构风格互相协调的形式,极为简约,色彩比较单一,尺寸低矮窄小的木质家具,统治阶层制造的较华丽的彩漆屏风等漆质家具相继出现。这些家具与以前造价高昂的冷冰冰的青铜家具相比无论是尺寸上还是重量上、清洁的便利上都具有本质的优势,其实用性增强了许多。这一时期的木质家具与漆质家具的尺寸窄小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仍沿袭跪坐为主的生活习惯与礼节,又由于那时风行的墨子等朴素的哲学观念的影响与渗透,家具的风格也就与其思想协调一致。当时的社会生产成果分配严重不均,生产力虽经发展但大部分平民仍然习惯形制简单的席地坐,因此使用的家具陈设非常简单,除席外,平民使用最多的就是食案(一种无足类的托盘)。从现存的文物来看也有一些朽失木腿的蹄形家具,铜足和合叶等可证明当时的家具的较为丰富的装饰手法。秦汉时期的家具保存下来的数量稀少,有很多古代木制、漆制家具的具体状况已无从考证,但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分析,平民百姓依然没有很多家具,其装饰也可能是十分简单的,其家具的材质也不可能像贵族那样使用大量的漆器和昂贵的青铜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代家具装饰风格主要体现在贵族墓葬内的随葬品,这种情况大体上一直延续到魏、晋、唐、宋时代。 唐、宋时期的家具以直线造型为主导,家具多采用木质结构,造型外观挺秀刚直,各个部件之间连接非常紧密。那个时期建筑与家具的榫铆结构开始完善,能制作出外形纤细、结构牢固的木质家具来,此时的家具的装饰效果是以其本身的造型来与室内的装饰取得效果,而不对单件家具本身进行过多的加工与雕饰。那些木质家具的构件经过哲学与美学的推算,以严格的标准尺度来制造,从而产生了相当内在而隽永的审美效果。 我国家具装饰的颠峰时代开始于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以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货物多以重量较大的瓷器为主,而交易回中国的货物又以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的香料、珠宝、象牙等为主。那时我国的木质远洋帆船须用大量高比重压仓物才会在远洋航行中安全平稳,不惧风浪。所以就以当时外国盛产的大比重木材压在船低回国。这些珍贵的紫檀、柚木、花梨等硬木的到来为明朝的家具制造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材,使我国的家具制造与装饰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与发展。迎来了木质极品家具时代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