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重要的陈设器物,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又据《史记·孟尝君传》中记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后常有待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屏风了。 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屏风除了挡风作用外,以后又逐渐变为建筑内部可以移动的精巧隔断;在历史上某断时期,屏风甚至与风水联系在一起,有人将屏风按照乾坤坎兑等八卦方位,依形造势,摆放在室内某处位置上,据说是为了冲煞避邪,聚气生财。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话:“舒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方廉,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虽说是在以物咏志,通过屏风来阐述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也道出了屏风挡风遮蔽之用途。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里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的种类也分成了围屏、挂屏和插屏等。 插屏属于带座屏风的一种,它通常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绦环板和抱鼓墩组成,插屏的屏心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多以木雕镶嵌、牙雕镶嵌、髹漆描金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风景等内容,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有的则为素板。这种屏风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在清宫的帝王和后妃寝宫中随处可见。 紫檀点翠象牙人物插屏 插屏为乾隆时期所制,横100厘米,纵56厘米,高145.5厘米。这件插屏的屏心上,同时应用了象牙雕嵌和点翠技法。屏心为黑丝绒作衬地,画面中的人物以象牙着色雕成,而山水树石则采用点翠手法,粘贴于黑丝绒的地儿上,画面描绘的是一幅南方水乡小镇上,男女老少正在房舍屋外欢庆灯节的场面,他们或于曲桥之上,或在小舟之中结伴相行,不论是拄杖老叟、素装妇女、撑桨船夫还是持灯的顽童均喜笑颜开,人物雕刻精细,点翠色彩艳丽,极富生活气息,这种反映民间生活图景的画面在清宫的插屏中时有所见。 象牙雕海屋添筹图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此插屏为清乾隆时所制,通高150厘米,座长98厘米,宽60厘米。这是一件嵌牙和点翠技法相结合的作品,插屏的屏框正面起双边线,中间浮雕缠枝莲欧式卷草,紫檀木座架两旁为瓶式立柱,座架正中的绦环板及前后两面披水牙均浮雕夔纹及欧式卷草。此屏的屏心部位点翠(即以翠鸟的羽毛粘贴在木胎上)山水树石和镶嵌着色牙雕人物,并以黑绒衬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吉祥图案。瞧,一群道骨仙风的仙人们正在亭台楼阁前群集伫立,谈笑风生,天上瑞罩着祥云朵朵,一只口衔筹码的仙鹤正翱翔在云朵之中,好一个恬淡虚泊的太虚仙境,画面表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海屋添筹”。 紫檀牙雕广州 “十三洋行图”插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清代乾隆年间制品。屏风横87厘米,纵47.5厘米,通高141厘米,插屏边座为紫檀木制,屏心以染牙雕刻广州风景,此插屏以玻璃油画作衬地儿,在玻璃的背面描绘乌云和水波纹来表现屏心的天际部分和江水,象牙着色的大小船只就直接粘在玻璃表面。为防止嵌件脱落和灰尘的污染,又在它的屏心外罩上了透明的玻璃框。这件插屏的边框雕刻双边线夹夔纹,披水牙及座墩上则浮雕蝠纹及卷草纹。插屏背面则采用极为名贵的楠木板材,嵌染牙博古花蝶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