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作油梨,旷世之美 《剑桥插图中国史》对明式家具有一句话:“其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明清家具的永续魅力,就在于此。 目前中国能制作仿明清黄花梨家具的地方,大致有海南海口、福建仙游、广东台山、北京。按理说,古代人能做的,现代人更能做得。但为什么就像人家老外说的“其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呢?关键在于,当今浮躁、作假、不讲诚信,而古代人是文化浸泡其间,心态沉静、严谨把关。 现代人制作的手段是现代化,这是古人无法比的。比如电脑制图,可以做到很精准,也可以百分百复制明式款式;现代的刨刀、锯子等工具也是古人无法比的,古代仅能用青鱼鳔,起辅助卯榫加固;古代仅能用海草打磨,再怎么打磨,也磨不出现代用几千号砂纸打出来的像玻璃一样的光面…… 但古人精益求精,特别是给宫廷打造、给达官贵人设计的,就更加严谨了。现在厂商追求一个“钱”字,怎能打造出与古人比肩媲美的艺术精品呢? 据笔者观摩分析,明代用的海黄,大部分是在海南东部所采,材质偏疏松、颜色基本黄色,甚至泛白。由于是大料,纹理大抵直顺,故而凡遇有疖节者即俗称“鬼脸”,即惊叹之为“最为生动可爱”,并当作是海黄的典型特征。 其实不然。真正体现海黄美的,不在东部,不是黄梨,而在中西部是紫、红等油梨。由于油梨多长在不易开采的山岭地带,且材料大多曲折、细小,所以古代基本罕用。故而我们很难在介绍海黄古家具中看到其倩影。现在板料基本绝缺,树头、树根的油梨老料被用于家具制作。但这反而成就了超越明清海黄家具的旷世之美。 “一木一器”,最为贵气 黄花梨家具的品相,由材质、颜色、拼补多少等考察。 品相。最重要的是看拼补多少。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也是“十檀九空”,越老者越空,加上存世料已基本见底,所以不拼不补者实属难得。现在有的地方有些厂家,一对椅子起码用二百片新料干料拼接,这类“百衲衣”价格再低,也不能买。 材质。大致而言,东部料远逊西部料,新料、干料远逊老料、沤山料(即砍伐后放在山中待其白皮腐蚀),黄花梨远逊油梨。 颜色。东部料基本为黄色的。中西部油黎则分好几种颜色,如紫、红、褐、黑以及这些颜色的混杂色。以紫色最为贵气,最受钟爱。 纯度。现在几乎很难奢求“一木一器”了。再考究,也是选用同一产地、颜色接近的。越纯品相就越高。比如通体用黄花梨制作一张画案,要比用更名贵、但多色泽的油梨拼装,就更有价值。 “最后的花梨”,最为动人 据笔者对海南、福建、北京等地的考察,并与业界众多厂商、朋友的沟通,认为海黄老料的存世量,整个中国不足千吨。其中能用于开料做家具的,比例则相当小。大部分是根枝料、小料、树头料。 近年来海南、福建等地虽然新种植了成千上万亩,但那能成林,也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现在海南人每家每户一般都种植在自家的庭前屋后,土地肥沃,不时施肥,百年后品质顶多是现在的新料、干料,那又有什么动人之处呢? 因此,面对“最后的花梨”,海黄收藏家们所能做的,就是炼就一双慧眼,抓住最后的机会,寻找在市场上为数稀少的、品相优良、富有雅韵的精品,把她们背回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