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书房按照典型的古代文人的书房、厅堂设计,一桌,一椅,一书架,一短几,无不以楠木或金丝楠木制成。不仅如此,每个房间的把手,都是由金丝楠木做成的“如意云头”,就连房梁也都是整根的金丝楠木。古人认为木性中含有天道,能够涵养人心,丝丝的楠木幽香,犹为能潜移默化地滋养人之心灵。 清代雕龙顶箱大柜复制件 在展厅中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按清乾隆年间实物精确复制的雕龙顶箱大柜。此柜由下柜和上顶箱组成,通高3.25米,用材厚重,器型硕大,双柜并排而立,巍峨如城墙一般。 大柜雕饰密不透风,十分精美。腿间设直洼膛肚牙板,雕有海水纹,海浪翻滚,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在闷仓余塞板正中雕一龙,两边各一凤,取龙凤呈祥之意;八扇柜门板雕有蛟龙出海图,波涛汹涌,云腾雾绕,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大气磅礴,蔚为壮观,雄浑淡定,灵气逼人。每一条木纹、每一笔刀工,都蕴含着不凡的意义和生命力。 此器原件为清乾隆年间宫中造办处所造,用于皇帝盛装朝服,又谓朝服柜。金丝楠木耐腐性极强,可以千年不腐烂,而且还会散发出楠木香气。古书记载金丝楠木百虫不侵,金丝楠木箱柜存放衣物书籍字画,可以避免虫蛀,所以皇家朝服柜、书箱、书柜皆用金丝楠木。 楠书房中展示的这件雕龙顶箱大柜,由东阳雕刻大师吴初伟携弟子亲力打造,按实物精密测绘制图,并依原物各部件、尺寸、用料、榫卯、铜活、纹饰等细节精密仿制,历经一年,全部手工制成。中国古代造物讲究工巧。所谓工巧,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而意匠之巧更为重要,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吴初伟是东阳木雕的传人之一,大师以精湛的雕刻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心演绎出这对雕龙顶箱大柜的神韵。 神奇的金丝楠木香几 楠书房中展出了数件“神奇”的香几。香几,是古代承放香炉用的家具,因置香炉而得名。一般家具多作方形或长方形,而香几则大多为圆形,较高,而且腿足弯曲较夸张,足下有“托泥”。香几不论在室内或室外,多居中设置,无依无傍,面面宜人观赏。香几在清代以前十分流行,到唐宋,已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组成的一部分。香几大多成组或成双使用。后来,因香几制作花样繁多,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置香炉之用,而成为点缀文人雅室的艺术品。 楠书房中的香几,系用金丝楠木制成,其表面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温柔的金光。由于灯光照射的缘故,在光线足的香几表面,金光闪耀,而在灯光不及的阴影部分,却是一片暗淡。但是当您转动观赏位置时,奇迹发生了,原来处在灯光阴影之下的部分,因为灯光角度的变换,从暗淡而变成金光闪耀,而曾经金光闪耀的地方则归于暗淡,这即为金丝楠木的神奇所在。 明代的柱墩 在楠书房展厅中,有一对非常可爱的柱墩。这对柱墩高约40厘米,直径30厘米,饱满圆润,使人见之便爱不释手。据讲解员介绍,柱墩是古代建筑构件,为房屋中房柱的底座,用于支撑房屋的柱子。楠木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用材,古代身份地位高贵的人家,造房的梁柱均以楠木为材,以显示其高贵奢华。同时为了美观,在房柱的底座上,会雕刻出各种吉祥图案。展厅中这对柱墩系明末之物,墩的柱础,作瓜棱瓣,寓意瓜熟蒂落、五谷丰登,体现了古人期冀家业兴旺、香火连绵之美好愿望,更有清澈的亲情在其间闪耀。 清晚期的黑漆刻灰饰疙瘩漆“半蜗”老匾 楠书房展示出的数块匾额中,其中清晚期的黑漆刻灰饰疙瘩漆“半蜗”老匾,以其不同凡响的寓意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黑漆刻灰饰疙瘩漆是制作匾额中一种非常独特的工艺,其工艺是先将木材制成匾胎,然后在木板上刮上比较厚的灰层,待灰干后,在灰层上刻画文字或图案,而后在灰上罩上生漆,最后在匾的表面做上疙瘩漆,用以装饰。 此匾因题有“半蜗”二字而得名“半蜗匾”,匾上有一段跋记述了“半蜗”两字的含义。此匾原为晚清扬州大家陈崇光为自家新屋所题门额。陈崇光说,新盖的房屋非常简陋,特意选了这两个字挂在门楣之上,儿孙们都知礼好德,自己平时多有声斥而少有夸奖,想题别的字,总觉得不合适,因为忆起蒋竹山“半蜗茅房”所以选择了这两个字挂在这里。陈崇光将自家房屋比喻只有半个蜗牛壳大小,意在教育后代要质朴淡定,低调躬行。这里的“半”字用意很深,“盈则亏,满则溢”。我观之,偶然想到“半蜗”之名与曾国藩书斋“求阙斋”之名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曾国藩认为天尚有虚亏,地不满东南,天地都这样,人怎么能全呢?缺,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因为只有“缺”和“亏”才有成长的空间,才会家业兴旺发达,香火连绵,长盛不衰。 一根金丝楠木成就一张大画案 在楠书房的展厅中,有一张 4米多长、1米多宽、10厘米厚的独板金丝楠木画案令人赞叹不已,这件由楠书房自己出品的作品,出自于一根色泽均匀的金丝楠木。 此画案样式为明式画案中之大器。为方便移动,采用传统分体式结构,案面、牙板、案腿等各部件以榫卯结合,活销固定,可自由拆合或化整为零。 据介绍,这张画案的用料系出自一整棵金丝楠木。这棵金丝楠木大约生长有数百年,去除枝杈得到一根长4米、直径为50厘米的圆柱。此木料最初是两头带有透榫的老房柱,楠书房的木匠师傅经过反复测算,数日琢磨后将这根老房柱设计出画案的最大尺寸,再“量体裁衣”避开材料榫洞缺陷,解出各个部件用料,最后将这根木头“吃干榨尽”一木制成一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惜料如金,量体制器的优良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