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的中南海或国宾馆,过去的白布套沙发已悄悄换成了明清风格的家具,身后的柜架上还陈列着陶瓷工艺品。这不仅表明我们政府尊重民族遗产的态度,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出强大的文化信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旧家具的文化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旧家具的收藏热正在勃然兴起。 三、老法师,敢立潮头探水温 在交代了背景之后,我们不妨对旧家具市场的运作情况作一次微观扫描,这或许能使读者对这一门收藏感兴趣,对中国旧家具的再生有较深的认识。让我们来到上海虹桥地区,这是一块希望的热土。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农田,再追溯到五十年代,是一片荒地,坟茔座座,野狗唁唁,还有战争年代遗留的碉堡。改革开放后,这里成了上海最早的开发区之一,大都市宏伟的西大门,短短数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高楼耸立,万商云集,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也因为这里是以外国人为主要对像的高档住宅区,九十年代后,这里形成了旧家具修复、经营中心。在虹许路上一家旧家具经营部,我见到了被誉为上海滩旧家具老法师的陈长宝先生。大凡见过大世面的人,神情一般都很平静,言语间不惊不乍,动作迟缓而透出一种典雅的美。陈老先生就予人这样的印象。他于弱冠之年就跟随父亲涉足旧家具这一行当,十七岁那年自立门户了。于五十年代中期参加合作社,开始有了一份正式工资。那时候,上海经营旧家具的企业就那么几家,而且大多风雨飘零,工作环境很差,社会上对这一行业重视也不够。老上海称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为“旧货鬼”,大有鄙薄之意。 事实上他们串街走巷将旧家具收进,稍经修理再卖给需要添置家具而买不起新家具的人,用以调剂普通市民的生活,筚路蓝缕地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传递一片温暖,应该得到公众的尊敬。而陈长宝先生工作的地方就是妇孺皆知的“淮国旧”,这是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的简称。因为工作勤勉,业务知识丰富,他受到了同事的敬重,外出进货,领导上都请他出马,只要他定价,决不会有第二句话。在店里,凡吃不准的东西都请他过目,一种权威在数十年间慢慢地树立起来。后来又被领导上委以重任,成了整个行业唯一能接待外宾的老法师,这使他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在传播中国家具文化的同时也探清了国际市场的情况。 1991年,陈老先生退休了。这个时候,上海的旧家具业也因为土地批租、货源短缺等客观原因而网点减少,而新开的红木家具店倒出现蓬勃之势,上海人对红木家具是有着很深的情结的,将目光温情地投向它们。赋闲在家的陈老先生过了几天清静的日子就觉得浑身骨头痒,于是就在徐家汇天钥桥路向某企业借了一块闲置的空地,用竹篱笆圈出一个堆场,又搭建了一个简易房屋,改革后上海第一家私营旧家具商店算是开张了。刚开始还没有起动资金,陈老先生就向四个朋友那里借到十几万元。朋友钱是借了,但都劝他不要冲动,尤其是看到一房间破破烂烂的旧家具都笑了:“这些旧家具只配当柴烧,现在大家生活好了,谁还要这些垃圾货?这门生意注定要蚀本。”但陈老先生信心十足,不仅自己干,还把老婆、儿子、女儿都拖了进来。每天一早,陈先生就以六旬高龄穿街走巷收旧家具了,这在旧时叫作“喊弄堂”。陈老先生在行业内还有不少老朋友,得知他开店后也会将收来的旧家具送到他那里。收来的旧家具,他自己清洗整修。看着一件件旧家具在自己手里复活,心里赛过吃了蜜糖。但是商店地处偏僻,乏人问津。陈老先生又想出一个办法,请人写了一份广告,复印了一百份,雇一个人到福佑路古玩市场专门散发给外国游客,每发出一份给一元钱。这样外国的古玩爱好者知道有这样一家商店,就按图索骥地上门来了,一看老法师亲手修复的旧家具,眼睛也亮了。慢慢地,商店的生意就好了,名气也大了。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喜欢,但是他们不喜欢红木、紫檀的家具,因为这种色彩比较阴暗,也比较生冷,他们倒喜欢白木家具。”陈老先生说,“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就投其所好,将旧家具尽可能地复原,使木纹显露出来。还有些欧洲客人喜欢大红色的宁波大衣橱,色彩亮,放在客厅里很好看。后来我总结出经验,先请外国人来店里看没有修复过的旧家具,根据他们的要求再动手,这样就比较对路。生意好了,上海地区收起来就难了,我就开始走出去,到苏州、南通、宁波、绍兴、嘉兴等地去收。修理的人也短缺了,我就请了几个木匠师傅。当时我们都是自己动手的,不得已才请人帮忙,不像现在我的儿子、女儿他们,他们手都插在口袋里,一副老板的样子。”说话间,几个工人正把一个很大的箱柜搬到空地上,陈老先生又补充了一句:“过去,搬东西都是我自己来的,所以我看不惯他们。”但陈长宝的儿子不这么认为:老板就是老板,搞管理的人都去搬东西未必是好事。 事业起步阶段,陈老先生是相当艰难的,一杯清茶泡一整天还舍不得换新的。有一次,上海著名的紫砂陶艺家许四海拜访他,环顾居室,相当寒酸,就说:“老陈,你太穷了。”当场从口袋里掏送一万元钱放在他面前,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可是陈老先生坚拒不受。“做生意赚钱是一个目的,但对我来说不是唯一的目的,更不是最高的目的。我是想在有生之年,利用我的经验为复兴祖国的古典家具做点实事。”陈老先生慨然回忆起十年动乱,扫四旧的一幕在他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记。“那时候我因为出身苦,也参加造反队,抄家的情景让我触目惊心,多少明清家具啊,老红木的,紫檀的,凡是雕着龙凤仕女的一律当作四旧,一榔头砸得粉碎,堆到马路中央烧了。老虎脚也不能留,用凿子凿掉。有几件家具雕工真是精细啊,真算得上国宝级的,我眼睛一闭就想得起来,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 十年动乱对传统古典家具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后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人敢买明清家具,尽管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没人买怎么办?企业要生存啊,就把好好的紫檀或老红木家具拆开来当废料卖给民族乐器厂做乐器配件。我收进过一厅堂家具,八椅四几,仅需40元,进店后领导认为没人会要,就转手卖给乐器厂,厂里的人当场拆开,把好好的大理石几面也砸碎,不值钱嘛。我们店里有个采购员从一户人家那里用1500元收进一副紫檀架子床,领导上认为太贵了,属于业务事故,后来以1100元卖给乐器厂,亏损的400元由采购员逐月退赔。紫檀重器啊,到今天怎么也要几百万!” 短短几年里,在陈老先生的带领下,他的儿子、女儿、女婿、小舅子等都辞去了原来的公职,投身于这个行当,并且都成了独当一面的行家。到了1994年,因为地块改造,天钥桥路的这家店开不下去了,就移师虹桥。又过了几年,陈长宝退居二线,“垂帘而不听政”,把经营大权拱手交给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