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质清新的老花梨木四平式长条书桌
桌面框“打槽嵌板心”,镶平面做,外形呈“方楞出角”形状。面下牙板与面框边缘平齐,浑然一体,形象表现得极其简朴而单纯,形体显得十分典雅而优美。桌子高挑的四腿上部由牙板联接,与边抹作三角攒尖,内角处则略呈圆弧状;腿足顺势直下,由上而下渐细,至足端挖出内翻马蹄,如勾勒状。以“线面相合”,内外相生。该桌整体效果在自然和谐的微妙变化中独具匠心,表现出了文质清新的美感特征。 经仔细观察,不难看出此桌在素雅洁净、朴质无华的独特造型之中,更显其优质木材的纹理光洁和文脉细腻,加上褐色斑纹与淡黄色调的对比,更展现出了耐人寻味的意趣。腿足与勾勒出的自然空间,虚实相生,形体与自然形态的融合,给人传递出一种似空谷足音的安详。这种结构实体与自然空间在淋漓尽致的交融中,渗透出挥之不去的苍劲与永恒的生命力。而此时牙板与腿圆角相交结处的自然而圆润的微妙变化,更显示出造物者的智慧,从中散发着无比温文尔雅的气息。 而它最大的特色,是它由上而下渐细的四腿与足端的内翻马蹄。面长跨度有效地衬托出桌腿的高挑和修长,而桌面与其下宽阔适度的牙板结合,则增强了桌面视觉美感,不仅使得腿与面更加有效地结合,令书桌结实稳固。同时桌腿发生的变化,在空间和实体的虚实对比中使人感觉到一种力的运动感,从而产生一种生机和灵动,直至足部变化而使动感更加活跃,足端内翻回勾,形成了中国传统特色的马蹄足。这种被称之谓“四平式”书桌的腿足悄然顺变,足端向内的勾旋,似乎产生出了一种流动的音乐节奏,轻盈清澈的韵律美。 3 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共同的审美境界 这两件书桌代表了两种类别,而且又是有着不同的渊源的中国传统家具。 案,源自于承捧食物的托盘,在造型中,其四腿敛于案面的内侧,示意着面的伸展、开张。桌起源于“卓”,《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解释:“卓,高也”。是高而立直之意。因此在桌的外部造型中,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其桌腿的挺拔。案的面突出,其四周像飞出的檐边,有四向往外的张力,是承接之意;四平式书桌的桌面却敛于四腿之间,突出腿足的变化,让人感受向高处的升起,强调纵向的竖立成长。不同的构造,构成了家具不同的外形,加上内部构件的有效的比例、搭配,形成家具不同的品味个性。书案给人稳健隽永的舒展托举的感觉,而书桌给人更多的感受是格外文秀清新的质简高雅。 另外,在文人的明式书房家具的造型艺术中,都以“静”为美。“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作为书斋陈设中的主体——文人书桌,在这两种书桌的意匠中不人为的造作,不追求彰显,只追求自然木材本身的质地美,从而赋予家具以纯正、质朴,简洁和明快。正如独孤及曾《卢郎中浔阳竹亭记》描写他的书房时所说的“以俭为饰,以静为师”。它们各自完善了自我构建,在结构与造型、功能与审美上获得了完全的一致和统一。按照自身造物法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在自然中获得了和谐,从而获得了各自的气质和清澈宁静的永恒,可见这种追求“静”的独特的文人审美和学养意旨,已成为稳健隽永、文质清新的明式书房家具的灵性。 书房是文人、学士们自我吸纳知识、润泽心灵的静谧港湾,是他们潜心研读,淡泊怡性的习静之所。回想在那一片清静古雅的园林书斋之中,书桌上摊开喜爱的书卷画册,渐觉尘嚣远遁的读书情形,可窥见古代文人在崇尚身心自由和品行高洁的精神价值观下,追求真与美的精神内涵。而这些又无不表现于明式文人书房家具的建构之中,这对我们现代的书房家具设计制造应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